□本报记者 俞廷尚 裘云峰
夏日的越丰村,花儿艳、蝉儿鸣,鲜花与绿树相拥,一排排小洋房整齐镶嵌其中,好似一个大花园;老年活动中心里,老人们歇夏休闲,交谈正欢;办事大厅中,工作人员正忙着帮村民办事……一派和谐美丽的景象。
这是乡村治理新理念结出的硕果。这里,被不少人称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发源地,是浙江乃至全国乡村治理的样板。7月9日,本报“习近平‘三农’思想学访之旅”采编小分队来到桐乡市越丰村,探寻习近平“三农”思想和乡村治理理念在这里的探索与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说到“三治”,桐乡市高桥街道越丰村党委书记沈春雷如数家珍,甚是自豪。“当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三治’时,收看十九大开幕会电视直播的村民们热烈鼓掌,大家很振奋、很激动。这既是为习总书记鼓掌,也是为我们自己鼓掌。”
乡村治,则百姓安。早在2013年,越丰村就开始探索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而撬动越丰村主动探索创新的,则是村干部最烦最怕的拆迁工作。
“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和高铁桐乡站建设、乡村公路建设等的开展,为越丰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引出了不少矛盾和纠纷,治村急需有效抓手和平台。
在上级的支持下,越丰村探索推出了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3个基层治理平台。百姓参政团,让村民在房屋拆迁、村庄建设等重大问题上有了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形成“大事一起干”的良性机制;道德评判团,利用评判团成员在村里的威望和个人道德品格,以理服人,强化道德约束力和道德引领,形成“好坏大家判”的民间氛围;百事服务团,发动有一技之长的村民,搭建便民利民服务平台,为村民解决日常小问题,调动民众自治积极性,形成“事事有人管”的互助局面,以服务赢民心,促和谐。
道德评判团成员徐元明说,以前村民都爱在房前屋后搭个棚子堆放杂物,搬进新区房子后仍难改传统习惯。“请道德评判团成员出马,协助村委会做村民思想工作,效果还不错。真的要上‘黑’榜,村民自己也感到难为情,基本上都能按要求改好。”
高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朱岳明认为,“三治融合”充分调动了老百姓参与村庄事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某些方面比行政命令更加管用、更加有效。
当“三治”被写进十九大报告后,越丰村的“三治”经验备受瞩目。今年3月,中央农办原主任韩俊(现任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中央农办副主任)来到越丰村实地考察调研,对他们的“三治融合”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深受鼓舞的沈春雷,想得更多的是如何继续深化“三治融合”、做好示范。
如今,越丰村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对原来的“三团”模式进行提升,进一步发挥乡贤、能人、法律人士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治与政府管理、社会治理有机结合,构建了“一约、两会、三团”的乡村治理模式升级版。一约,就是村规民约;两会,为百姓议事会和乡贤参事会;三团,即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两会三团”的牵头人基本都是党员,由党员来带头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都在党的领导下开展。
“乡村振兴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习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是我们做好乡村治理工作的指南针。”沈春雷说,设立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为了激发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大家的事大家一起来办。
在朱岳明看来,“越丰模式”既是对“枫桥经验”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习近平“三农”思想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研究员高小平调研后认为,该模式发挥了社会自治组织的作用,能调动各方积极性,促使社会治理的重心下移。浙大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郁建兴则认为,该模式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成果,具有可复制性,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了样本。
“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内消矛盾”,这些治村经验,让越丰村实现了5年来信访事件与行政诉讼案件零发生,矛盾纠纷零上交。一个和谐美丽、治理有效的生活环境,大大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