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钦巨 池雷钧 潘翔翔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和人民群众瞩目的热点问题。2017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定》对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何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值得我们去关注与思考。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瑞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瑞安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提供思路和建议。
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瑞安市通过“五化联动”,有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2016年成功创建首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一)常态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结合“省级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放心农资进乡村、打假护农保春耕”“助农增收送服务”等活动,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力度,畅通咨询服务和举报投诉渠道,引导消费者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误区,提高广大农户的安全和责任意识。(二)规范化经营,杜绝源头污染。坚持常年整治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市场监管与使用监控相结合,联合市监、公安等部门,开展“假劣农资”“种植业产品禁限用高毒农药”等专项整治行动,促进农业稳定健康发展。
(三)标准化生产,加强“三品”认证。制定主导农产品和其他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图,向各类生产主体发放生产模式图、标准简图,全市农作物标准化实施面积38.08万亩,普及率达到62.4%。同时,围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经济,全市“三品”生产面积累计达22.2亩,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比重占55%以上。
(四)制度化监管,强化安全监测。将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列为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工作之一。所有乡镇(街道)挂牌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成为全省首个成立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县市。全市形成以瑞安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镇街快速检测室、生产经营主体自检室为网络的三级检测体系。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农贸批发市场的抽检率达到100%,产品检测合格率在98%以上,不合格农产品处置率达100%,并在瑞安市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网上公开检测信息。(五)智能化追溯,实施源头管控。将全市正常运行的561家规模生产主体全部录入农业主体追溯系统,实现了“合格证+追溯码”“品牌+合格证+追溯码”等模式管理。同时,城区9家农贸市场已建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成率达90%。消费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查看到农产品生产信息以及生产主体基本信息,实现原产地追溯。
存在的问题
2017年,瑞安市被列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县(温州唯一创建县,全省9个)。对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创建要求,瑞安还存在诸多短板。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由于农业从业者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年龄老化,受传统生产观念影响,部分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法治观念不强,违规使用和随意添加药物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千家万户零星种养现象突出,不利于建立标准统一的农产品生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安全监管工作难度大。(二)农产品产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局部地区耕地、农田灌溉水和农田大气污染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农户随意丢弃肥药包装物和塑料薄膜,影响土壤通透性,也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三废”排放行为还不能杜绝,影响周边农产品产地环境。(三)农产品监管机制仍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在具体工作中还难以协调推进落实。乡镇(街道)作为属地管理的一层级,虽已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但存在无专项经费、机构无编制、兼职人员多以及流动频繁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正常履行、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四)市场准入机制有待完善。瑞安市农产品经营者众多,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现象普遍,造成一些伪劣农业投入品和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且源头难以溯及。优劣农产品混同经营、价格等同的现象,也不利于优质农产品形成市场竞争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对策及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瑞安市应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的基础上,以群众满意为依据,以落实责任为基础,以标准生产、全程监管为手段,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工作。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以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为主要对象,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有关资料、组织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努力营造学习、宣传、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良好氛围。通过宣传,重点提高农产品和农业生产投入品生产经营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和诚信意识;结合案例,动员群众主动参与、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同时,加强执法人员、协管员的培训,提高执法的水平和效率。(二)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一是坚持绿色生产理念。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等质量控制技术。加强农业部门与环保部门的联动,建立基地环境定期监测制度,通过监测评估,控制污染,保证产地环境符合标准。二是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提升农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规范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果蔬茶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协会等组织在现代农业市场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三是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切实加大农资市场管理力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全面禁止高毒农药。实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机制,鼓励经营户持证上岗,设立生产基地农药专销柜台,实行统一供药,并组织植保专家坐诊农资店开展培训指导,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施用。(三)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一是加强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全程监管理念,健全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管控、收购储运过程监管、包装标识管理等基本规章制度。二是落实属地监管。将全市种养生产经营主体按管辖区域全部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要求根据各自管辖范围,开展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各项工作。继续推动乡镇(街道)的农产品监管机构建设,突出“有职能、有条件、有经费”的要求,尽快构建起一支“懂政策、懂法律、懂技术、懂管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三是推进监管入村入户。探索在重点村、企业等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协管员主要监督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督促村(基地)、生产企业建立生产档案,引导其对生产的农产品开展自检,加强农产品基地准出机制建设。(四)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销售市场的监管,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检测点,对农产品实施售前检测,凭检测合格证明获得市场准入资格。鼓励经营者与生产者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建立生产者、经营者信誉管理档案,以便跟踪管理。各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超市要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制度、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报告制度,让不符合要求的农产品退出市场。针对农产品沿路销售的问题,可选择原先较集中的区域,沿路设置应季农产品统一销售点,定期定点开展抽检,并开辟缓行通道做好交通指引。(五)坚持追溯体系和合格证制度建设。继续扶持有基础、有实力的农业生产企业、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等,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全市统一印制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证,标注产品名称、上市时间、生产企业名称、联系电话和追溯码等要素,让市民直观方便地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第一作者系瑞安市农林局局长
瑞安乡镇农产品快速检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