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浙江供销

随着地膜使用量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农田残膜问题亟待破解——

“白色污染”,该如何应对

  地膜覆盖技术引入我国后,有效提高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生产能力,曾被誉为“白色革命”。然而,随着使用量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农田残膜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地膜残留出现“后遗症”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地膜覆盖面积达2.75亿亩,使用量为145.5万吨。据预测,到2024年,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将达3.3亿亩,使用量超过200万吨。“这意味着我国每年12%以上的耕地在使用地膜。而且使用地膜的作物种类,正不断从经济作物向大宗粮食作物发展。”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严昌荣忧心忡忡地表示。
  严昌荣说:“普通的聚乙烯地膜(PE地膜)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分解或降解。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以及残膜回收措施的不力,土壤中残膜积累越来越多,局部地区形成了严重的残留污染,导致了一系列生产和环境问题,如: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作物生长和农事操作,导致作物减产,增加劳动投入,造成资源浪费。”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刘天金也表示:“当前我国地膜残留问题突出,地膜残留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水肥运移、作物出苗和生长发育,降低了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
  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当土壤中地膜残留量达到每公顷120公斤的时候,小麦、玉米、棉花的产量将分别下降17.8%、13.2%和16%。另外,许多作物秸秆是重要的牲畜饲料,比如花生秸秆就是非常优质的饲料,但近年来,部分地区采用地膜覆盖技术种植花生以后,使花生秸秆中夹杂地膜的问题十分突出,只要是地膜花生,老百姓都不敢用其秸秆作饲料。
共同应对“白色污染”
  在同样大面积使用地膜的欧洲和日本,却不存在“白色污染”问题。严昌荣解释说:“除了日本和欧洲的法律规定聚乙烯地膜必须按照产业废弃物回收和处理外,他们的地膜多是厚度在0.018-0.03毫米之间的高成本、高强度地膜,容易回收。而我国主要使用的是0.005-0.01毫米之间的超薄地膜,既难以回收,也不可降解。”
  1992年颁布的国家标准规定,地膜的厚度为0.008±0.003毫米。但在实际的生产和应用中,为了降低成本,0.005毫米厚的地膜成了我国市场上的主流产品。2017年10月,新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发布,自201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国标特别明确规定:地膜厚度不得小于0.01毫米,未达标的地膜不再允许生产和销售。专家表示,新国标为用好地膜、解决地膜残留问题、减少“白色污染”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法律保障,有利于地膜机播作业和回收再利用。
  为治理“白色污染”,增加地膜回收利用率,农业部于2017年5月印发《农膜回收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刘天金表示:“坚持减量、增效、替代、降解、循环五措并举,抓好残膜治理。合理退减部分地膜玉米种植,调整种植结构;开展旱作农业技术创新,集成地膜替代技术,以秸秆覆盖、生草覆盖、保水剂、抗旱抗逆制剂、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替代地膜覆盖,实现地膜减量,从源头上控制残膜危害。”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陈学庚建议,对覆膜种植生产效益不是很明显、而且生长期能满足作物成熟要求的,建议不使用地膜覆盖栽培。严昌荣也提出,尽量减少地膜覆盖,防止地膜覆盖滥用,提倡一膜多用,降低覆盖比例,减少地膜投入量。
  专家们认为,推广生物降解地膜是今后解决地膜残留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需要进一步加强降解地膜在原材料、配方、工艺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 李亚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