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一把电烙铁,“烫”出中国好山水

  •   一般人画画用的是毛笔或者铅笔,但新昌县的俞春浩画画用的却是一把电烙铁。“烙画,这门艺术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俞春浩说,在古代,烙画又叫“火针刺绣”,源于汉代,不需要任何颜料,而是以烙铁烫烙原料使其炭化而成。
      学习、创作烙画20多年的俞春浩希望,让烙画这一传统艺术重新走进大众的生活。
    创作烙画20多年
      俞春浩今年43岁,老家在新昌县梅渚镇下衣村,如今经营着一家机械厂。但和机械厂厂长的身份相比,俞春浩更喜欢“烙画画家”的身份。
      早在20多年前,俞春浩还在读高中时,就迷上了烙画。当时,俞春浩在新昌拔茅职中读油漆装潢专业,书法和画画是必修课。教他们美术的是一位年龄接近60岁的老先生,有一天就教大家用烙铁作画。
      俞春浩说,用一块普通的电烙铁就能在木板上画画,当时每个人都对这项技艺充满好奇心,而他自己更是一眼就喜欢上了这门艺术。“画风古朴,但表现力非常强。”俞春浩如此总结烙画的特点。但用烙铁作画绝非易事,一旦控制不好,就会把木板烫焦甚至烫穿,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火候和要领。俞春浩说,还好他是个极有耐心的人,既坐得住,也可以承受无数次的失败。慢慢地,他能用烙铁画出笔直的线条,之后能画出一株竹,控制好力度、利用浓淡让竹子有了立体感,如今他已经能用烙铁画出中国山水。
      20多年来,只要一有时间,俞春浩必定“躲”在自己的画室里搞创作。烙画创作时,高温烙铁轻轻地落在木质画板上,伴随一点青烟和“嗞嗞”微响,木板炭化发黑出现线条、轮廓。这时,烙铁的温度高达400多摄氏度,在夏天,才画一会儿,便汗流浃背,但俞春浩依然乐此不疲。
    想让烙画走进大众生活
      就在俞春浩的烙画技艺渐渐娴熟之际,他却发现这一古老的技艺已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新昌还有一些人在做烙画,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了。”俞春浩说。
      高中毕业后,俞春浩做了几年装潢工作,有时会向客人推荐,在房间的墙裙上画上烙画,“偶尔会碰到喜欢的。”俞春浩说,了解和喜欢烙画的人太少了。但俞春浩不管这些,依然埋头搞创作,并尝试在葫芦、宣纸等不同材质上创作烙画。
      久久为功,必有收获。四五年前,俞春浩的烙画关注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其中一幅他花了10多天时间完成的山水烙画,被人以2000多元的价格买走。之后,又有一些人慕名前来买画。截至目前,俞春浩已陆陆续续卖掉了20多幅画作,买画的人都是听了他的故事后慕名前来,是一群对烙画艺术持有好奇心和兴趣的人。
      如今,作为厂长,俞春浩很忙。白天几乎都要在厂里工作,但到了晚上,他依然坚持创作烙画。“我手头还有几幅画作订单,一定要抓紧时间完成。”俞春浩说,他有责任让这项传统技艺走出自己的画室,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上烙画。
    俞颖颖 文/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