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藏在炊烟里的艺术

海盐老人用画笔绘凡尘旧事

  “说它五脏不全,心中热火朝天,人人少不了它,日日与它见面。”小时候,听爷爷讲过这么一个谜语,猜了很多次都没有猜出谜底,爷爷说,答案就是灶台。
  凡有炊烟处,皆得食之灶。江南小村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灶台,形状、功能是多样的,但无论哪种,都用水墨等颜料画满了各种图案、纹饰,这种由民间泥水匠在灶壁上作的画,俗称灶画。
  这门藏在炊烟里的艺术,赵生波一提笔就是40余载。赵生波是海盐通元镇联新村人,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他自小喜欢绘画,10岁开始随父学艺。灶头画融合了工笔画、水彩画等多种绘画形式,其技巧大多从民间流传下来。
  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赵生波回忆起儿时,别人家的小孩每到过年都会买玩具,但他们家过年,父亲总带着兄弟三人去买连环画和年画,回到家赵生波就照着书临摹,练习绘画。
  画灶头画时手肘要悬空,不能碰到墙壁。为了学习立画,赵生波用两根针把纸钉在竹编米囤上,米囤是圆的,且表面凹凸不平,纸不容易被固定。“如果在动态的纸上都能画好,那静态的灶壁就更没问题了。”
  那时候,父亲很严厉,每天晚上要求赵生波画四张,为了锻炼手臂力量和蘸墨能力,父亲将纸贴在八仙桌桌面下,地上铺一件衣服,赵生波就躺在桌子底下,仰着头画。“父亲从不看我画得怎么样,只看我手臂上有没有颜料,如果有,说明墨蘸多了,多余颜料滴下来了,这是不允许的。”
  偶尔,赵生波也会偷懒,将图案画大一些,就撑满一张纸了。17岁那年,赵生波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打灶头,会灶画的人,因为清楚如何构图更好看,因此打出的灶头也比普通泥水匠漂亮。“当时灶画师傅的工钱是普通泥工的三倍。”6个月后,赵生波就开始独当一面了,平均每隔三天打一次,打灶、画灶只需一天就能完成。
  福禄寿喜、梅兰竹菊、鱼跃龙门、年年有余……一座灶头绘图的数量多则15至20幅,少则10至15幅,内容丰富的灶画在各家屋檐下演绎着不同的情态,表达着村民最直白的美好愿望。因此家家户户在打灶、画灶前,都要挑个好日子,一旦确定,按习俗是不能改的。“那时只有自行车,早上六点出发,不管刮风下雨,从没迟到过。”
  如今,煤气灶渐渐取代了土灶,村民自家打灶的越来越少,赵生波一年加起来画过的灶画也不过五六幅。极大的落差,让赵生波深感失落。“其实灶头画,现在很多学美术的年轻人都会画,但从打灶,到粉刷,再到画画,全部都会的人,越来越少了。”
  为了留住旧手艺,赵生波迎来了新徒弟。崔惠佳是通元镇雪水港村的文化管理员,一年前开始尝试国画,继而对灶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农村灶头的减少,让灶画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作为年轻人,我想留住这份文化。” 王雨红 姜燕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