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振兴乡村农民切忌“叉手看”

  □刘慧
  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潮中,一些地方出现的“干部干、群众看”现象值得关注。部分地方政府干劲十足,而真正的主角农民有时却持观望态度。
  一些农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观望情绪,一方面,是多年来形成了过分依赖政府的思想观念,自立自强意识差,什么事都要找政府,认为政府拿钱理所应当;另一方面,是被有些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折腾怕了。以往,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为了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不顾群众需要和当地实际,不惜利用手中权力搞出了一些劳民伤财、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伤透了农民的心。
  乡村振兴,一定要防止农民沦为旁观者。各级政府要想方设法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引导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
  首先,要规范政府的行为,坚持依法行政,让农民摆脱过去过分依赖政府的思想观念。政府要改变过去大包大揽、“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工作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规划建设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创造条件让农民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来。同时,各级政府要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增强农民振兴乡村的信心。
  其次,引导农民转变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理念。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依靠传统农业很难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一些地方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的现代经营模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逐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再次,完善激励机制,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形成良好的乡村创业氛围。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采取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参与,容易引发农民的逆反情绪。一些地方探索建设“树典型、学先进”的激励机制,对一些脱贫致富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创业氛围。
  最后,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要补齐人才短板,完全靠引进人才是不现实的,必须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对农民进行循序渐进式的教育,让他们适应新时代、掌握新技能,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主体。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