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没用的树根,在他的刻刀下,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白马、傲骨的梅花、振翅高飞的雄鹰……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58岁的吴宏杰两年前开始玩根雕,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废弃树根,让他迷上根雕
吴宏杰是土生土长的善琏镇人,早些年在当地供销社做会计,后来又去了宁波做玉器生意,从未接触过根雕。“我还真是个‘门外汉’呢!后来自己上网看视频、查资料、翻阅大量的图片开始自学根雕。”吴宏杰笑着回忆起与根雕的结缘。2016年,他开的玉器店附近的一座公园拆迁,拆迁完成后,公园留下一大堆废弃的树根,吴宏杰看了觉得十分可惜,就将树根带回了家,想试着把这些“朽木”变成宝贝。“刚开始做根雕时,以一整块为主,比较简单。”吴宏杰说,一个月内,他完成了29件根雕作品,其中15件还被宁波的一些书画家收藏。有了开头的顺利,吴宏杰对根雕愈发痴迷。“这件作品叫‘白马思乡’,我看到这根木头的时候发现他的造型像极了马儿,就上网寻找各种马的姿态,把最完美的部分展现出来。”吴宏杰拿起一件得意作品介绍道。
今年年初,吴宏杰成立了“见乐根艺”根雕工作室。在这个仅20多平方米的根雕工作室内,堆放着四五十件根雕作品,角角落落都是树根和根雕的半成品。
创作不易,他便日夜揣摩
“根雕讲究‘三分靠人工,七分靠天成’。好的根雕作品需要好的材料,但寻找起来很难。”吴宏杰说,善琏镇正在进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一些树木被处理后根部会留下来,所以一旦知道哪儿有树根,吴宏杰无论多远都会赶去。附近的村民都知道吴宏杰爱根雕,哪里有好的树根,也会来告诉他。“榆树、香樟木、柏树、黑檀等树种均是上等材料。”吴宏杰说,每次他都会仔细观察树根的大体走向,利用它的形状特点,因型造势。其中,人物是根雕中最难的,要审视树根的形状、纹理、色泽、疤节,将脑海中的形象尽可能地去贴近自然。每件作品都要从头考虑到脚,而这种揣摩、取舍、推敲的步骤通常让人寝食难安。“有时候灵感来了,赶紧在树根上画上两笔做个标志,常常晚上睡觉时还在想。”吴宏杰说,要完成一件完整的根雕作品,往往要经过剃、刨、削、推、钻、镂、刻、磨等多道工序。
吴宏杰拿出电钻、锉刀、刻刀、打磨纸等工具,开始雕刻起茶几上的一条鲤鱼。这个茶几是一位客人前不久来定制的,做完了茶几,吴宏杰想在上面雕一些装饰,但一直没想好雕些什么。直到前几日,邻居买了一条鲤鱼,吴宏杰看见后有了灵感。“鲤鱼有着吉祥的寓意。当时还跟邻居说不要马上杀,让我先拍个照。”
只见吴宏杰右手拿着刻刀,左手握着树根,一刀一刀雕刻了起来,刻完一刀还时不时观察一下形状。“与刻刀为伍,受伤是家常便饭,指甲和掌心都不记得被伤过多少次了。”吴宏杰指着自己的左手说道。
两年来,靠着一股热爱的劲儿,吴宏杰完成了大大小小的根雕作品300余件。
如今,每天一早,吴宏杰就准时来到工作室,开始一天的根雕时光,一呆就是十多个小时,“我想将工作室再扩大一点,把根雕作为自己晚年的一个爱好,把没人要的树根留住。”
吴丽燕 王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