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供销社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户自愿”的原则,与保险公司合作,积极推进涉农保险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大胆探索从普惠性金融产品向特色性金融产品转变,减轻了自然风险对农业的影响,促进了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
背景和做法
农业生产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以慈溪主要地产水果之一的杨梅为例,杨梅具有抗持续降雨风险弱的特点,连续降雨会导致杨梅落果严重、甜度下降,影响农民收入。而杨梅采摘旺季一般在每年的6月,正值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节,连绵的梅雨加上间歇性台风易导致杨梅大面积落果,闷热潮湿的气候也极易导致杨梅出虫腐烂。为加强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慈溪市、镇两级农合联与太平洋保险公司合作,于2016年在该市横河镇、匡堰镇进行了杨梅气象指数保险试点,针对连片种植面积在5亩(含)以上、且处于结果期的杨梅果树进行投保。
按照保险合同,如果气象观测站实测日降水量达到10毫米(含)连续2天及以上时,将提供每亩2000元的保险赔偿。保险费率为10%,宁波、慈溪两级财政分别给予20%、30%的补助,乡镇给予配套补助。
2016年,横河、匡堰两镇投保农户33户,投保面积3866亩,总保额773.2万元,保费77.32万元。根据保险条款约定,横河镇梅农每亩赔款金额为160元,匡堰镇梅农每亩赔款金额为180元,总赔付额62.506万元。
2017年,根据上一年试点情况,慈溪市供销社和保险公司对杨梅气象保险产品进行了优化,增加了单日暴雨受灾损失责任。当杨梅在采摘期内遭遇连续2天及以上日降雨量达到10毫米(含)以上或单日降雨量达到50毫米(含)以上的气象灾害时,投保农民即可获得保险赔款。此举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杨梅气象指数保险试点涵盖慈溪横河、匡堰、桥头三大杨梅主产区。
当年,横河、匡堰、桥头三地投保农户扩大至383户,投保面积11720亩,总保额2344万元,较上年增加205%,保费234.4万元。由于2017年杨梅成熟期间全市多次遭遇连续降雨,普遍出现挂果少、品质下降等现象,赔付总金额达257.73万元,减轻了杨梅采摘中后期连续降雨带来的经济损失。
成效与启示
(一)采用指数化方式提高了保险理赔的可操作性。慈溪杨梅种植面临的最大自然风险就是持续降雨和短时强降雨,但传统保险方式难以完成定损。开展杨梅气象指数保险后,灾后理赔无需逐户查勘定损,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提高了保险的可操作性、覆盖率和农户参保积极性。(二)简化理赔程序,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在形成各方认可的试点方案基础上,考虑到杨梅保险起止时间较短(从6月10日起至当年6月30日),保险公司对理赔程序进行了进一步简化:当触发理赔条件时,由保险公司集中批量代为报案,不需要农户单独报案。同时,保险期结束后,保险公司快速完成理赔工作,程序简便,赔付快捷,农民满意度较高。(三)投保和理赔的比例符合农民利益。根据宁波市气象局提供的近10年气象资料和林业部门提供的历年采摘情况,测算出杨梅气象指数保险试点期的保险费率为10%,每亩保费200元。这200元中,宁波、慈溪两级财政共承担100元,乡镇承担20-50元,农民实际承担的保费最多为每亩80元,每亩保险金额定为2000元。从两年的试点情况来看,保险赔付的金额基本能抵过农户成本,有效减少了农民因灾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