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浙江种业

保护地方良种 留住乡愁味道

我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成效显著

  □本报记者 葛勇进
  本报讯 近日从省种子管理总站获悉,通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并借助第三次全国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行动,我省种质资源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入库保存各类珍稀农作物种质资源2545份,提纯繁殖更新种质资源884份,为现代种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
  在去年启动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全省有63个县(市、区)投入人力、物力,全面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涉及蔬菜瓜果、粮食、茶叶、果树、牧草绿肥等5大类。截至今年8月底,已征集各类古老、珍稀、特有、名优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1353份,其中粮食作物479份,蔬菜517份,果树254份,牧草绿肥10份,其他经济作物93份。在普查中,发现了110多个还有小面积种植的珍稀农家老品种,如东阳红壳粟、宁海胭脂米、苍南古桑柚、松阳弯豇豆、苍南矾山红米、天台黑壳紫红米、新仓小落苏、温岭猪血芥菜、平湖活守瓜、义乌地参、文成酒糟糯、奉化节节露、淳安梓桐白玉米、浦江腰紧蒲、仙居红皮洋芋、余姚小金钟萝卜等。
  收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我省从2008年始就全面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在普查收集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了珍稀、名优资源的提纯保存。截至目前,我省确定将“绣花锦”白菜等188个地方特色品种列为我省首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名录,鉴定杭州长瓜、处州白莲、西湖莼菜等59份省首批保护名录中的种质资源;初步建立了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网上查询系统。
  优良种质资源的收集、筛选、挖掘和开发利用,助推了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我省组织实施了25个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基地建设项目,利用地方优势资源材料育成“衢鲜5号”“浙茭3号”等12个新品种,育成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7.9万亩,实现推广增收4.19亿元;同时推动龙游小辣椒、上虞乌皮青仁等地方特色资源品种的产业化开发,实现增收2.33亿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