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冬季降雨少、土壤干燥,农事不繁忙、劳动力充裕,正是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和生产服务设施建设的大好时机。《意见》要求,各地要抓住冬季有利时机,以投入标准较低、农田基础设施较差或不完善,集中育供秧、稻谷烘干等生产服务设施不配套或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统筹整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相关农田质量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开展功能区内农田基础设施修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切实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成为我省发展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域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吨粮产区。
优化生产区域布局
一要调整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重点技术,发挥区域优势,保质保量完成秋冬种生产任务,努力提高质量效益。浙南与浙西地区,要大力发展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利用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拓展油菜的菜用、花用功能,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浙北、浙中与浙东地区,要努力保持小麦面积稳定发展。
二要抓好农作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农田种植制度创新,因地制宜推广种养结合、粮经轮作、水旱轮作等高效种植模式,实现用地与养地、稳粮与增收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立体开发型农业,充分利用现有果园、塘坡地套种旱粮、油菜、蔬菜等作物,有效扩大冬季作物播种面积。
三要积极发展粮、经、饲、肥等多种农作物。积极引导加快冬闲田季节性流转,着力挖掘冬种旱粮发展潜力,鼓励扩种鲜食蚕(豌)豆、马铃薯、鲜食玉米等旱粮作物。大力发展冬季设施农业,调优冬季蔬菜瓜果和食用菌种植结构,适度发展优质牧草。引导冬闲田种植绿肥,切实减少冬季抛荒。
推进粮食作物绿色优质高效创建
开展冬季粮食作物绿色优质高效创建活动,是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和省工节本、高产高效技术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冬季种植效益,减少冬闲田的有效途径。各地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生产基础,突出优势作物,选择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建立马铃薯、鲜食蚕(豌)豆、鲜食玉米等冬季粮食作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并将示范片建设地点与订单生产基地结合起来,加强产销衔接,实行优质优价。全省计划建立50个以上冬季粮食作物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树立示范标牌,做到可看、可学,切实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推广适用品种和先进技术
一要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小麦重点推广“扬麦20”“苏麦188”“华麦5号”等优质高产品种;蚕豆重点推广荚型大、产量高的鲜食型品种“慈蚕1号”“双绿5号”;豌豆重点推广“浙豌1号”;马铃薯重点推广优质早熟品种“中薯3号”“中薯5号”“费乌瑞它”等;油菜重点推广“浙油51”“浙大630”“浙油50”“浙大622”等高产高油“双低”品种;绿肥推广紫云英“宁波大桥种”“江西余江种”等;蔬菜西兰花推广“绿雄90”“台绿3号”“浙青95”等;榨菜推广“甬榨2号”“甬榨5号”“甬榨6号”;番茄推广“倍盈”“浙粉702”“钱塘旭日”“浙樱粉1号”等品种。各地要选择适合当地的冬种新品种,努力提高优质品种覆盖率。
二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推广大(小)麦、油菜、蚕(豌)豆、马铃薯等作物稻茬免耕栽培,油菜秋发冬壮栽培、超稀植栽培、油苔两用、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小)麦精确定量、机械开沟、独秆麦栽培,马铃薯免耕盖草省力化高效栽培、大棚基质覆盖栽培多次收获,鲜食蚕(豌)豆促早栽培,蔬菜生物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应用、大棚越冬多层覆盖保温栽培等技术。示范推广缓(控)释肥、微量元素肥料等新型肥料,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广应用秸秆全量还田机、油菜直播机和蔬菜播种机、起垄机、移栽机、施肥机等先进农业机械。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强技术推广应用,提高技术到位率,切实减轻冬种生产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