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在京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约40%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亲或母亲见面的次数不超过2次,约20%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亲或母亲联系的次数不超过4次。
在亲子关系方面,各个年级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恋、精神依赖、行为依附得分都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值得注意的是,处在五年级的留守儿童对父亲行为依附得分出现负值,说明较早对父亲产生青春期逆反倾向,比正常情况早一年。在核心自我评价方面,留守儿童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和半留守儿童。随着年级的增长,留守儿童的核心自我评价呈现先缓慢上升、再快速下降的轨迹。
在情绪状态方面,非留守儿童的愉悦状态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的烦乱状态和迷茫状态得分显著低于留守儿童。《白皮书》还显示,常回家“看看”,不如多打电话;被孩子怨恨的不是“外出”,而是父母内心的忽视;父母都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更善于将真我一面掩藏;母亲与留守孩子多联系,能促进其对亲子关系的缓和……
据悉,该《白皮书》从2017年12月启动实施,历时9个月,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样本总数11126份。本次调查在华东、中南、西南、华北、西北、东北六个地区进行抽样,从愉悦、平和、烦乱、迷茫四个方面,对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进行了系统、持续的调查研究。
(摘自《中国青年报》 孙秋霞/文 2018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