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铁皮石斛有“北有人参,南有石斛”之美誉,这种曾经只生长在石崖峭壁上的名贵“仙草”,一度让普通民众可望不可及。上世纪90年代,我省人工栽培铁皮石斛取得成功,并在全国率先进行产业化开发利用,推出了铁皮枫斗、铁皮枫斗晶等铁皮石斛加工品,使这一珍贵药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如今,我省已成为全国铁皮石斛种植、加工主产区和主销区,年总产值达50多亿元,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今年,铁皮石斛入选我省新浙八味中药材培育品种之一。
两千年“仙草”传奇
铁皮石斛具有滋养阴津、补益脾胃、护肝利胆、降低血糖、抑制肿瘤、提高免疫力等多重养生功效,是养身补气佳物;因一草难求,有人又称它为“药中软黄金”,曾经只能作为皇室贡品。
石斛首见载于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谓:“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此后,历朝对石斛功能与疾病应用又不断补充与发展,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评价铁皮石斛“强阴益精,厚肠胃,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益智除惊,轻身延年”。唐代道家医学经典《道藏》更将铁皮石斛列于天山雪莲、深山灵芝、冬虫夏草等之上,位居“中华九大仙草”之首。
石斛家族种类众多,其功效也相距甚远。据了解,药用石斛种类有70多种,以铁皮石斛药用价值为佳。铁皮石斛又名黑节草,因表皮呈铁绿色而得名,是石斛中最为名贵、药用价值最高的一个品种。
现代医学证明:铁皮石斛含有丰富的具有药理活性的石斛多糖、石斛碱,能作用于人体免疫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及消化系统,不仅能有效增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抵抗各种致病微生物入侵人体,更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降血糖,抗血凝及抗溃疡等功效,能延缓人体衰老,并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胃溃疡及因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都有显著治疗作用。
2010年,《中国药典》将铁皮石斛单独收载,明确了其品质成分和质量标准,确立了铁皮石斛独特的药用及养生价值。
人工栽培破冰之路
野生铁皮石斛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它一般长在高山悬崖峭壁的背阴处,常年受云雾雨露的滋养,不耐寒,极难存活,生长缓慢,长到20厘米需4-5年,所以异常珍贵。上世纪80年代,野生铁皮石斛被国家列为重点二级保护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人工栽培铁皮石斛取得成功后,开始加强科技攻关,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圃,加快良种的选育和应用。由于效益明显,市场对铁皮石斛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各地开始出现大规模种植和产业化发展。
在市场前景的诱导下,加上民间资本的不断介入,我省铁皮石斛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一跃成为全国的主产区之一。截至2017年底,我省铁皮石斛规范化生产基地有100多个,种植面积达4.3万余亩,其中1000亩规模以上7家,100亩以上60多家,主要分布于天台、乐清、义乌、武义、临安、建德、淳安、嵊州、庆元等生态环境优越的山区。另外,我省多家企业还在云南、广西、贵州、福建、江西、安徽、湖南、四川等地建了3万多亩基地,带动了全国铁皮石斛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石斛加工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全省以铁皮石斛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及药品生产企业迅速增加,目前共有30余家,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文号48个,初步形成了天台、乐清、金华、杭州等产业集聚区,2017年铁皮石斛产业产值50多亿元,占全国的70%以上,涌现了立钻、寿仙谷、森山、铁枫堂、天目山等有一定知名度的行业品牌。
技术标准引领健康产业
铁皮石斛产业的跨跃式发展,离不开有关方面的技术支撑和规范引导。我省先后成立了铁皮石斛产业协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石斛博物馆等服务性组织,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全省从事铁皮石斛产业相关资源、技术、产品、质量控制研发的科研院所、民营单位有20余家。
多年来,我省一直把铁皮石斛列为省现代高效农业和省中药现代化工程的主导品种加以扶持,加强良种选育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先后建立3个省级铁皮石斛资源保育基地,育成了“天斛1号”“仙斛1号”“仙斛2号”“仙斛3号”“森山1号”等新品种,全省铁皮石斛良种应用率达90%;同时,还集成了种苗高效繁育和规范化种植技术,发展了林下种植等生态循环高效模式,生产效益大幅提升。
省中药材产业协会积极发挥专家团队作用,科学制定技术规程,规范产业发展。早在2007年,就制订实施了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无公害铁皮石斛》。近年来,又组织专家联合技术攻关,主导制定了《铁皮石斛生产技术规程》等6项国家、地方、团体标准,覆盖了铁皮石斛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目前,省中药材产业协会正组织制订浙江省食品标准《铁皮石斛花》和《铁皮石斛叶》,加快推进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做长做强产业链。
系列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推动和规范了我省铁皮石斛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精深加工的发展,提升了产业效益。据浙江天皇药业、寿仙谷药业等8家生产企业统计,近3年销售收入达30亿元,年均增长17.6%;实现利润近11亿元,年均增长13.1%;促农增收4.2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