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全省农业“两区”建设暨产业发展大会隆重召开,省长袁家军出席会议并讲话,充分显示出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农业“两区”建设的大力支持。
这个我省连续第九年召开的农业“两区”建设年度“例会”,今年有了不一样的内容,正如会议的名称一样,“产业发展”被摆上了更突出的位置。在这个高规格会议时间十分紧凑的典型发言环节,却安排了4位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言,而政府领导只有两位。
这些细节,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我省持续深化农业“两区”建设,工作重心将从平台建设转向产业振兴。换句话说,今后看一个地方农业“两区”建设得好不好,关键看产业发展得好不好。
产业怎么发展?就是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以“八八战略”为总纲,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不断深化“两区”建设,谋划推进乡村产业大发展、大提升、大融合,开启浙江乡村振兴时代新篇章。
谋划推进产业大发展。浙江乡村人居环境、生产环境和产业基础良好,农民群众勤劳智慧、富有创业创新意识,在乡村振兴的大时代中,乡村产业发展面临大好机遇。我们要顺应发展趋势、群众需求,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拓展乡村产业发展新空间。要充分发挥我省数字经济、设施农业优势,支持农业互联网、物联网、设施装备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数字农业;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主体,传承文化、注重创新、特质发展,着力培育大批职业化农家小吃生产经营主体、原料基地、特色村和知名品牌,大力发展乡愁产业;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规范行业管理,加强公共营销,加快培育发展铁皮石斛、蜂产品、“浙八味”等产业,大力发展康养农业。
谋划推进产业大提升。要按照“特色化、绿色化、产业化、品牌化、数字化”的要求,重点做好乡村产业提升文章,加快转型升级。要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坚持“亩产论英雄”,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要提升稳粮保供水平,按照“大粮食安全观”要求,全面实施优质粮油工程,全力抓好粮食生产、流通、储备等环节,加强819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管护,坚持水旱并举,支持发展油菜、油茶等油料作物。要提升农业主导产业,进一步调整完善产业规划、政策举措,厚植既有优势,增强发展后劲。
谋划推进产业大融合。当前,浙江已率先进入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新理念新技术加快向农业农村融合渗透,要顺势而上,加快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要搭好融合的平台。持续深化农业“两区”建设,久久为功,提高建设和运行水平,切实打造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平台。要做强融合的主体。主体是产业的核心、融合的纽带。要深入实施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工程,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上市企业、领军企业,加快培育“农创客”、现代职业农民等主体,完善现代乡村产业经营体系。要打通融合的渠道。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构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激活主体、要素、市场,引导“钱”“地”“人”等优质资源要素向乡村产业流动,盘活农村闲置资产,优化财政支农政策,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