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结束了在四川、贵州、湖南大山里半个多月的扶贫调研工作,返程回杭。
这段时间,我与国务院扶贫办工作人员、各级各部门技术人员及安吉黄杜村党员代表深入扶贫县,足迹遍布四川省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和关庄镇固井村,贵州省沿河县中寨镇大寨村、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和白沙镇卡塘村,湖南省古丈县墨戎镇翁草村等受捐茶苗的主要行政村。海拔高度从500米、800米、1200米、1400米、1800米至1988米,行程数万公里,实地查看“白叶一号”茶叶捐赠点的小气候条件。
这次调研,源于我省安吉县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等20名党员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封信。这封信,让我有幸能够亲历这场扶贫战役。
今年4月9日,黄杜村的党员们给习总书记写信,汇报该村种植白茶致富情况,并提出愿意捐献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总书记点赞了这种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我们希望以最快速度将培育出的‘白叶一号’茶苗送到贫困山区去!”村民热情高涨。
得知这一消息后,在中国茶叶气象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团队——茶产业精准扶贫气象技术攻关团队迅速组建。队员们排出时间表、计划路线图。盛阿伟的热情和赤忱深深影响着我,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油然而生。“让带着安吉茶农美好愿景的白茶顺利落户受赠地区”成了我的心头记挂和肩头担当。
扶贫茶苗最终扎根何处?从4个多月前接到这项任务到现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从适种条件来看,主要有两大要求:一是要求茶园的土壤是微酸性的;二是受捐地的气候条件尤其降水和温度要适宜。其中最为关键的,取决于当地的局地小气候环境。
经过这次实地调研,综合前期对4个扶贫县开展的茶叶种植精细化气候区划和茶叶霜冻害风险评估,让安吉“扶贫茶”转为贫困地区的“致富茶”迈出了关键性一步。连日来心中压着的大石,终于落地。
然而,服务过程总是困难重重、问题不断、喜忧参半。安吉的盛夏,时而酷热、时而暴雨、时而下起冰雹。变幻多端的天气,搅得安吉茶农很是不安,时不时要到茶苗基地瞅上两眼。如何让茶农足不出户便可获悉瞬息万变的天气情况?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另一个难题。
6月下旬,我们在黄杜村万亩茶叶基地布设了15个气象要素和茶叶自动化观测的茶叶气象监测系统,并将数据自动传输到茶农手机上,用“天眼”替代了“人眼”。随后,团队队员还针对黄杜村“白叶一号”开展茶叶气候适宜性评价和气候品质评价。通过近3年的数据分析显示,黄杜村安吉白茶春茶采摘期的茶叶气候品质等级均为优到特优。这从科学角度再次证明了黄杜村气候资源优越,是安吉白茶适宜的种植区。
4个多月,我们扎根在扶贫一线,行程直至海拔1988米的大山里。在与时间赛跑,经历了种种意想不到的考验后,为安吉“扶贫茶”变身贫困地区“致富茶”取得实质性进展而感到欣慰。“行百里者半九十”。要将“扶贫茶”真正转为“致富茶”,我和我的团队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做更持久的工作。唯有不忘扶贫初心,方能不辜负黄杜村茶农对贫困山区的一片诚意和美好期许。
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
金志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