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老街里的夫妻打铁铺

  “叮铛……叮铛……”每天清晨,在海宁市丁桥镇镇中路的老街上,总能听到清脆的捶打声,老俞的打铁铺在这条老街上已经度过了近30年的光阴。
  顺着老街走到尽头,桥堍边有四间简陋的平房,墙面已被铁渣染黑,屋子一角堆满了一些铁器边角料,墙角叠着几箱成品的锄头、镰刀。今年57岁的俞建明是这间打铁铺的主人,另一个忙着烧料的妇女就是他的妻子费森水。一铁锤下去,金色的火花飞溅,把俞建明的脸映得通红。这个动作,俞建明已经做了35年。
  上世纪80年代初,22岁的俞建明跟着哥哥去了镇上的农具厂学打铁。“打铁又累又苦,不好学。”在农具厂的5年里,俞建明起先学的是拉风箱等杂活,后来从小炉灶开始学打钉子、锁扣、火钳之类的小件,再后来才学用大炉灶打刮子、锄头、铁耙等大件。
  像很多传统的手艺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打铁的生意越来越清淡。1990年,丁桥镇农具厂解体,铁匠师傅纷纷改行。俞建明放不下这门刚学成的手艺,便在镇上开了一家打铁铺,每天起早摸黑打农具,在集镇上摆摊售卖。
  打铁在外行人看来是一件粗活儿,其实工序很复杂。“一把小镰刀头,从最初的毛胚到成品,就要经过取料、打胚、下钢、成形、打磨、淬火等十几道工序。”俞建明说,如果其中有一道出了差错,还得再加热,再回火。正说着,只见俞建明用铁钳从炉火中夹出一块烧得通红的铁块,放到铁具上,左手紧握铁钳不停地转动着铁块,右手抡铁捶,一上一下,溅起的火花,如金色的夕阳流星,忽闪忽闪。几秒种内,镰刀柄就定型了。
  “打铁要趁热。”俞建明说,打铁时火候的控制很重要,火候不到打出东西太软,过了火候成品容易脆断,要掌握最佳温度,才能打造出经久耐用的铁器。但同时,四溅的火花星常常会将衣服烧出各种窟窿,手脚被烫伤更是“家常便饭”。
  三十多年的打铁生涯,也让俞建明练就了一身本领。没有图纸,没有尺寸,各式各样的镰刀、菜刀、甘蔗刀等,俞建明靠着双眼,凭感觉就能分毫不错地做出来。
  打铁铺能经营这么多年,少不了一个“黄金搭档”——妻子费森水。“我们刚结婚的时候,她还在绸厂上班。但是打铁利润薄,又辛苦,请不到工人。”俞建明只能让妻子也一起来帮忙学打铁,不料这一干就是28年。
  “刚开始抡铁锤,第二天手都握不拢。”艰难的时候,费森水也曾想过放弃,但是丈夫对打铁手艺的热爱,还是让她妥协了。如今,费森水也熟练地掌握了铁匠的套路,打一些小农具也不在话下。
  早些年,俞建明也曾收过几个年轻的徒弟,但是没人坚持下来。“以前丁桥镇上还有了3家打铁铺,现在只有我们一家了。但好在,传统的手工农具还是有市场的。虽然利润不高,但还能维持生计。”俞建明说,如果身体还健康,这间打铁铺他会一直开下去。
沈烨婷 沈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