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喜闻生态洗衣房有了新标准

  作者林上军来稿说,说起“乡愁”,很多人眼前会浮现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场景。然而在金华,居民沿河而居、捣衣浣纱的传统习惯正在改变。去年,金华各县(市、区)探索建设农村生态洗衣房,成为浙江精细化治水的生动实践。目前,该市共有1032个村庄建起生态洗衣房。更可喜的是,该市地方标准——《农村生态洗衣房建设和管理规范》近日通过专家组评审,预计本月正式发布。
  所谓生态洗衣房,就是利用水泵将池塘水抽到高处水箱,再连至洗衣房里的各个水龙头,村民洗衣的污水则顺着洗衣槽流入集镇污水管网,最后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类似的洗衣平台,浙江其他地方也在逐渐推广,但实施标准化规范管理的,这是首创。
  不能不说这是浙江多年治水实践中诞生的地方创举,更是村民对水环境治理的现实需求。一项并不复杂的革新,让乡村沿袭千年的洗衣习惯得到改变,洗涤污水不再流入池塘、河道、溪流;因为小小的改变,水源内大量水生物不再受到戕害,氨氮等指标基本不再超标,清洁水源得以保护。
  一些地方,生态欠账还有不少。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当然要抓大,要钉牢企业排污、设施排放,但也要注重改善生活小细节,尤其要改变那些看起来习以为常的陈年旧习。既要防止治污减排反弹,做到治标又治本;又要改掉游走时随手扔、日常用水随机排、垃圾不分拣等习惯。而改变这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习惯,还需要给出更多类似装有排污管的“洗衣平台”及规范标准,建立可持续、管长远,制止旧习回归、污染反弹的长效机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