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作为邮资凭证,它反映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因此被不少人用来收藏。在温州瑞安,就有这么一位集邮爱好者——邵建国,40年来,他坚持只收集信销票(指作为邮资使用过的邮票),几乎收集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发行的全部邮票。
近日,笔者前往寻访这位“集邮大咖”,在方寸之间领略邮票带来的魅力,感受时代的沧桑巨变。
邵建国今年61岁,退休前在瑞安一家化工企业从事行政工作。在他的记忆中,对邮票的热爱缘于11岁那年的暑假,他在姐姐家看到姐夫收藏的邮票,邮票考究的设计和精美的图案深深吸引了年少的邵建国。此后,邵建国开始帮姐夫集邮,每次看到家人互相往来的信件,就将信封上的邮票剪下来放好,等待姐夫来取走。热爱集邮的种子,就这样在少年的心中悄悄萌芽了。
1979年秋天,在姐夫的熏陶下,邵建国开始了自己的集邮之路,而这一“入坑”,就是40载。集邮初期,由于手头拮据,他以收集信销邮票为主。亲戚朋友得知他的爱好,都会帮他收集信封上信销票。邵建国收集信销票,主要从邮市上购买,或与本地、外地邮友交换信销票。截至2014年,邵建国共收集到各类邮票1225套,共计4118枚。到今年,已经突破了4200枚。
“新中国全部邮票的信销票只缺紫军邮、兰军邮和包裹信销票,其余都集齐了。”邵建国说。在邵建国的收藏中,有一枚邮票让笔者觉得颇为“眼熟”,仔细一看,这不正是江心屿的东西双塔么!邵建国如数家珍般说:“这是2002年发行的一套历史文物灯塔主题邮票中的一枚。印有家乡元素的邮票让人感觉特别亲切,自然要收集全。”除了市民熟悉的江心屿双塔,邵建国还收藏有以温州雁荡山、楠溪江为主题的邮票。
当笔者问起,为何在经济逐渐宽裕后依然专门收集信销票?邵建国认为,新票价格虽然更加昂贵,但盖过戳的信销票更有一种被时代记录过的特殊价值。但作为集邮爱好者,对于自己缺少的邮票,邵建国也绝不手软。去年,他为了收集信销“梅兰芳”小型张,花了43700元,这是他集邮以来买过单价最贵的一枚邮票。另外,他收藏的一枚“世界工联亚洲澳洲工会会议纪念邮票”国内保有量不超过100张,十分珍贵。
巧合的是,邵建国40年的集邮之路,几乎贯穿了改革开放这一时代大浪潮。邵建国说,新中国邮票开始至今,邮票在设计内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早期邮票大多是为纪念国家重大节日、领导人为主要内容。改革开放后,邮票设计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G20峰会等具有时代标志性、代表中华崛起的事件也在邮票上被永久铭记。
“我今年3月刚刚退休,现在有更多时间参与协会的活动了。”已退休的邵建国没有赋闲在家,在瑞安市集邮协会担任副秘书长一职。“现在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会会邮友,一起欣赏研究邮票,觉得生活过得特别开心,而且有意义。” 张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