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完整年度。一年来,各地推出的各类惠农政策成效如何?农业农村各项事业有了哪些新的发展?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有没有进一步增强?本报记者进村入户,到村子看,进农家听,实地感受之江大地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今天推出第一篇,且来看看三门县这位因残致贫的“羊倌”脱贫致富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杨凌紫 文/摄
12月3日傍晚,天色开始慢慢暗下来。三门县浦坝港镇金司田村村民颜崇送像往常一样,来到羊舍前,等待他的羊群从山上归来。“我身体不好,无法出门打工,这些羊就是我生活的新希望。”望着羊群越来越近,颜崇送的言语中透露出了欣喜。
颜崇送今年48岁,说起养羊的初衷,他有一些无奈。2003年,他不慎从工地五楼摔下,导致肢体残疾,无法再干重活。没有了他这个顶梁柱,本来就不富裕的五口之家,生活变得更难了。“数目不小的医疗费和孩子的学费,让我不得不想办法谋其他出路。”颜崇送说。2010年,他以非常实惠的价格,从朋友那里买来了90多只羊,成立了立生畜禽专业合作社,开始当起了羊倌。在县农业局的资金帮扶下,颜崇送又贷了些款,将家里的老屋改建成羊舍,面积不到两亩,公羊房、母羊小羊房和草料区俱全,还配备了电风扇、取暖灯,铺上了有漏缝的木条板以便保持清洁。
颜崇送深知自己缺乏养殖技术,所以他一边养羊,一边学习专业知识,有不懂的地方便立马向兽医朋友和当地农技人员请教。2014年,羊群由于误食了有毒的青草而大批死亡,他琢磨出了一个土办法,将韭苗根捣碎用水喂食,救活了生病的羊。此后,他还将书本知识结合实践,摸索出一些中草药防治羊病的新方法。在多雨季节,把平时喂羊的饮用水换为由黄莲、黄芩等常见中药材煎制的药汤,防止羊感冒患病。
经验的不断积累,让颜崇送从“门外汉”逐渐变成了“土专家”。村里其他养羊户碰到技术难题,也会来找他商量、帮忙。通过训练,他的羊群学会了认路,每天他只需要将羊群放出圈舍,它们便会自己去山野觅食,傍晚又都能自己回来。“让羊爬山地自主觅食,同时以玉米、草料等喂养,这样养出来的羊不腻不膻、肉质鲜美。”颜崇送说,经过多年努力,羊的销路越来越好,周边村民办宴席,经常会来向他买羊。去年,他养羊的毛收益达到4万多元。
慢慢地,依靠养羊家庭生活得到了改善。颜崇送说,这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养羊每年要投入不少钱,申请的银行贷款由县残联贴息一半,每月还有500元残疾人创业补贴,这减轻了一些家里的压力。”颜崇送说,“接下来,我想找机会再多承包几亩地,养更多的羊,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图为“羊倌”颜崇送(左一)将羊赶回羊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