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农企

庆元百菌家庭农场

银耳丰产又俏销

  近日,在庆元县百菌家庭农场的银耳基地大棚内,一朵朵洁白的银耳像美丽的雪莲花一样竞相绽开,工人们忙着采收银耳,搬运、挑拣、烘干、打包,呈现一派繁忙景象。“第一批银耳已采收了1000余公斤,预计第一批产量能达1500多公斤,长势不错。今年栽培了15万袋,首批银耳市场批发价为每公斤80元,效益比去年更高。”农场主人吴耀南介绍,今年9月份栽培了第一批,目前正在栽培第二批,至明年5月份,共可栽培4批次。
  说起银耳栽培技术,吴耀南信手拈来,“银耳对栽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要求很高:温度要保持在26摄氏度,湿度保持在85%-99%之间,其中出菇时需要最高湿度99%;出菇后,随着银耳的长势,湿度值逐步降低。采菇时也要特别的细心,保证银耳‘花朵’的完整性,这样才能卖上好价钱。”
  据悉,百菌家庭农场的银耳栽培基质主要为棉籽壳,生产出的产品绿色无公害,加上银耳味甘、性平,有补脾开胃的功效,又有益气清肠、滋阴润肺等作用,营养价值较高,故而农场的银耳十分畅销。去年,农场栽培了15万袋银耳,产量1万余公斤,总销售额为50余万元。
  产品好卖,除了精心栽培,离不开技术设备的不断投入和创新。吴耀南说,目前,农场共有2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中的银耳专用接种机,可直接减少一半以上劳力,精简流程,且效率提高明显;银耳专用胶布裁剪机替代了过去手工粘胶布的低效率模式,一台机器可抵4个人。
  银耳生产周期为45天,一棒银耳能产干品100克。针对银耳生产周期短的特性,农场采用食用菌营养源循环利用生态模式,即在银耳采收后,利用废弃菌棒种植草菇、猴头菇、鸡腿菇、毛木耳等食用菌,实现生态循环种植。吴耀南表示,农场还打算引入相关技术设备,让废弃菌棒得到更加充分利用,打造一个现代化的银耳种植基地。
吴继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