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农业:旱涝保收有底气

——“行走浙水间”媒体采风之一

  编者按: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水利部门按建设和完善水安全、水供给、水环境三大保障体系的治水思路,相继实施一系列防洪排涝工程、水资源保障工程及水生态工程,大大提高了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治水篇章。至2017年,总计投入资金5270多亿元,建成10万立方米以上库容的水库1200多座,一线标准海塘2000多公里,五级以上堤防近1.5万公里,规模以上水闸1.115万座,水电站3000余座,为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日,本报记者应邀参加省水利厅组织的媒体采风活动,撰写了一组“行走浙水间”媒体采风报道,自今日起分3期刊登。
□本报记者 李军
  本报讯 “我们村地处东南沿海,早些年只要大的台风一来,就把堤坝冲毁了,不但村子里进水很严重,家门口都可以看到鱼,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损失。”三门县六鳌镇盐灶村干部丁可南至今还记得,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泥垒赤膊塘坝,因总体防御能力偏低,曾屡遭台风暴潮破坏。
  1997年8月18日,当年第十一号强台风袭来,三门县140多公里海塘有1000余处出现缺口,40多公里全线溃塌。320个行政村28万人受灾,死亡97人,伤500多人,数万亩养殖塘和农田被淹绝收,直接经济损失22亿元……
  “砸锅卖铁,也要把海塘建设好!”台风过后,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三门投资4亿多元,经过4年苦战,按照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建造了100多公里高7.5米的标准海塘。这道铁壁铜墙般的“海上长城”,结束了当地易受台风大潮侵扰的历史,成为三门人的“生命线”“幸福线”。
  “标准海塘建成后,沿海居民生产生活安全多了,还为当地发展渔业养殖带来了契机。”丁可南说,以前六鳌镇以种植棉花为主,面积大概有1万多亩,经济效益一般。近些年,县里引导养殖小海鲜,大伙儿都安心发展养殖业,收入高了很多。“年成好的时候,仅养殖业一项,村民的亩均净收入可达到1万元左右。”
  据了解,到2002年底,浙江沿海共建成标准海塘1280公里,对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意义重大。为应对灾害威胁,浙江还相继实施建设了钱塘江千里标准江堤、百城城市防洪和千库保安、强塘固房等防洪排涝工程。2016年底,又启动实施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进一步补齐防洪短板。凭借日益绵密的安全网,浙江农业在面对洪涝台风灾害时,变得越来越有底气。“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一直积极保障农业生产用水,将服务保障农业生产作为水利服务社会的一个最关键指标。”省水利厅治水办主任朱法君说,浙江农业的亩均产出在全国位居前列,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宁海县力洋镇海头村的50亩菊花基地,记者看到,拥有400多个品种的菊花五彩缤纷,构成了一片美丽的风景。“农田水利工程的完善运用,从根本上促进了菊花产业在海头村的落地生根。”海头村村支书庄允肖告诉记者,2015年,该村通过东坑溪引水灌溉尝试发展菊花产业,经济效益连年攀升,现在亩净收入已达到2万元。明年,该村计划将扩种到200亩。
  农田水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支撑。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省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新增旱涝保收面积34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180万亩,对促进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利建设永远在路上。我省将针对农田水利的突出短板,加大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力度,深入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四个百万工程”、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杭嘉湖平原圩区综合整治、小型泵站标准化改造等项目建设,统筹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