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希师
本报讯 春节将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近段时间以来,我省全力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1月18日,全省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0.77万人次,检查食品生产主体12083家、经营主体64957家,检查各类市场2894个;查处假冒伪劣食品案件798起,货值1121.22万元,罚没金额392.81万元,刑事立案28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67人,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据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专项行动中,我省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重心下移的专项整治格局。聚焦整治重点,对小作坊、小商店、小摊点、小餐馆和集市、批发市场等重点对象,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酒水饮料、调味品、奶及奶制品、肉及肉制品等重点品类,食品假冒、侵权“山寨”、食品假货、三无食品、劣质食品等重点违法违规行为,结合重要时点开展专项联合执法行动。其中对农村加盟店、村级便利店等重点场所开展了全方位、地毯式的食品质量安全大检查,严厉打击农村食品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坚持露头就打,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坚决打好这场硬仗。
同时,在壮大正规食品供应流通渠道,促进农村优质食品有效供应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努力营造社会共治氛围。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设立知识展板及现场咨询等形式,在农村集市、城郊接合部、偏远山区等,集中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普及食品安全常识,切实提高农民对假冒伪劣食品的辨识能力。如提醒农民及时识别“六个土核桃”“Cole可乐”“奥利粤”“康帅傅”等一些傍名牌的“山寨”食品,让农村不再成为它们的“承接地”,坚决向假冒伪劣食品说不。
相关链接
如何辨识假冒伪劣食品
采购年货时,如何避免买到假冒伪劣食品?一要买正规企业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有以“SC”开头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号,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上可以查询;二要看清商标与商品名称,不要购买与知名产品品名相似的仿冒品;三要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过期的千万不能买;四要看产品配料或成分,有疑问的应先咨询或求证;五要看食品类别,普通食品不能宣传保健功能,无论是保健食品还是普通食品都不能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谨防商家混淆误导与忽悠;六要选择有正规进货渠道店摊的商品,购买时索证索票,以便于追根溯源。如觉得产品有问题,可以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