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影响农业经营效益的因素与应对之策

  □朱跃进
  农业经营效益问题事关农业经营主体的生存与发展,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现以种植业为主,对影响农业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与应对策略作一简述。
影响因素
  影响农业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包括经营管理水平、气候与环境、农业技术、市场因素等。
  在经营管理方面,如果经营者缺乏科学规划,对种什么、怎么种心中无数,盲目跟风;对拟种品种的特性、品质与市场前景缺乏分析预测;在购种时片面关注价格,觉得价格高就好或贪图价格便宜,最终都会因品种不对路或产品质量差,影响经营效益。此外,劳务人员素质低,盲目扩大经营规模等,也会带来农业经营效益低下。
  在气候与环境方面,由于农业经营效益与天气变化紧密相关,灾害性天气如冻害、雪害、风灾、连续阴雨、长时间干旱等,都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减产歉收、农产品品质下降,最终影响农业经营效益。现阶段,人们对气象灾害的应对能力相对较弱,应对成本也高,有时甚至无能为力。环境条件,比如承包地的交通条件、立地条件、水源问题、土壤污染情况、营养元素是否缺乏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的经营效益。
  在农业技术方面,不少农业经营者在入行之前会有一种错觉,认为农业是最简单的行业,人人都可以做。殊不知,农业生产技术要求很高——品种的选择、土质的差异、不同品种的各个生长阶段都有不同的管理要求;实行设施化栽培后,田间管理技术又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顺应消费升级,提倡开发绿色、有机食品,对生产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不掌握相关技术,农业经营效益就难以提高。而且农业生产还有农事季节的要求,不少农业种植项目如果错过几天的管理操作时间,往往会造成很大损失,甚至得等来年重新开始。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技术,更为重要。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防控,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又使农产品营养安全,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课题。然而,在现实生产过程中,盲目用药、随意增加用量与次数,但病虫害仍控制不住,甚至产生药害影响农产品产量与品质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但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而且给农产品带来安全隐患。
  在市场因素方面,在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市场变化将是常态,且趋向频繁。市场上的农产品一天一个价,甚至上午、下午不同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春茶采摘前期,有时早上几十元一斤的鲜芽叶,到了下午可能降至十几元。水果生产如遇长时间阴雨天气,也会使销售价格骤然下降。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与交通网的快速发展,农产品销售半径已涵盖大江南北,给农业经营户带来了极大的市场挑战。要想农产品种得好、卖得好、卖出好价钱、获得好收益,经营者需提高研究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
应对策略
  在机械化尚未完全实现、智能化刚刚起步的今天,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除了上至党中央、国务院扶持农业的大政方针、宏观政策的出台,下至地方各级政府配套政策的有力推动外,还需政府部门、科研院校与农业经营主体协同配合、共同努力,合力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一)练好内功,创出特色。不管原来是懂行或不懂行的,在从事农业经营之前,要多问、多听、多看、多思考和多比较,对农业作一个基本了解,切忌主观臆断。一旦从事农业,就得对相关农业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特别是管理程序与操作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掌握生产管理的主动权。经营规模要量力而行,切忌贪大求多。要学会运用科技手段,通过实施优质高效管理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要拓宽视野,广泛了解当地、外地的农业发展动态以及新技术、新品种与新装备的发展趋势,及时为我所用。与此同时,还要利用各种途径与渠道广泛收集各方面信息,对农产品的销售趋势做市场调查与预测,为农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产品投放市场后,还需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感受,收集市场反馈信息,为以后的生产安排提供决策依据。(二)专业托管,合作共赢。鉴于农业经营主体的学识与能力的局限,在经营管理层面上,从目前的实践看,有三种模式可供参考选择。一是专家指导型。有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可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专家,对经营决策与管理方案作全面的技术指导,并明确双方的职责与权利。二是职业人员代管型。工商资本涉足农业后,有的农业企业法人,因经营项目多,无暇顾及农业这一块。对此,可以聘请专业人员担任农业企业负责人,按照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实行职业化代管。双方签订相关协议,明确权责利,促进农业企业有序经营。三是劳务外包型。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些劳动工序的操作专业性较强,例如果树嫁接、整枝修剪等,技术要求较高,一般劳动力难以操作,效率也很低。近年来,一些农村已涌现出一批专业性较强的技能型劳动者,技术靠得住,劳动效率明显提高。因此,对那些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可采取劳务外包型模式,把农业生产管理中一些技术性强的劳务操作委托专业人员代为管理,以有效解决自身缺少技术性劳工而耽误农事的问题。(三)部门联动,共同推进。涉农相关部门和机构要加强工作督导,健全与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整合资源,形成涉农相关部门、农业科研院校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紧密衔接,优势互补,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多方协同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格局。各行各业都要为农业企业提供服务,金融部门要确保农业信贷资金服务到位;农资部门在农资供应上要货真价实;保险行业要增加险种、扩大范围,鼓励支持农民购买农产品保险,开辟应用气象指数、价格指数等各种大数据,使理赔更具公正性。(四)培训推广,抓好服务。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引导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重要部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期望继续深化改革,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质量和成效为评价导向,充分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大力培养农业农村技术人才,加快对农民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并使培训工作常态化。加速农业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快速转化应用。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农技人员与农业企业、农业大户、困难农户的联系帮扶机制。(五)延伸链条,综合发展。要研究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农产品“多不得,少不得”、价格“或狂涨或狂跌”、丰产不丰收的问题。一要鼓励开展农产品保鲜,兴建一批保鲜冷库,增加农产品储备规模,调剂季节供需,使农产品价格保持相对稳定。二要积极引进扶持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与竞争力,规避单纯种植带来的市场风险。三要发展创意农业,探索种养结合、采摘观光、休闲体验、衍生品开发等经营模式,使每个环节都能成为盈利点,提高农业经营的整体效益。(六)合力创新,降本增效。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如今用工开支逐年提高,且雇不到如意的农业工人,劳动效率明显不如以往。当务之急是科研部门与农技推广机构要加快现有科研成果的集成转化,形成一批简单易行、模式化的技术实施方案,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能操作,即显效。更期盼科研部门加大力度,从我国多山地、多丘陵、地形复杂的实际出发,加快研制出更多经济实用、适合山地坡地操作的小型化农业新机具,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并着眼未来,把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小型农机的研发上,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工效,确保品质,增加效益。
  作者单位:义乌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