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食品药品安全

宁波开展农村食品市场“大扫除”

  “六个核桃”变身“六个垓桃”,乍一看是“康师傅”其实却是“康帅傅”,“旺好牛奶”被当成“旺仔牛奶”买回了家……一些假冒仿冒知名品牌的“问题食品”,在城市已踪迹难觅,却在农村沉渣泛起,屡禁不止,屡打不绝。
  从去年年底开始,宁波各县(市、区)吹响了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攻坚战的“号角”,全面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秩序,改善和提高农村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鱼目混珠 假冒伪劣食品防不胜防
  今年2月,在鄞州区每食屋冻品市场,有店家把一箱大包装的冷冻涮肉卷进行分包,然后贴上“牛肉风味卷”的标识出售。仔细观察分包产品上所贴的标识后,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发现,在大大的红色加粗的“牛肉”两字下面,还有用白底小字标注的“鸭肉”两字。执法人员经过仔细核对,发现这批“牛肉风味卷”其实是85%的鸭肉加上15%的牛脂混合压制冷冻而成,然后切片分包出售,主要销售去向是自助火锅店和农村集市。
  那么,来采购的商户知道这批“牛肉风味卷”的真实配料吗?执法人员告诉笔者,来采购的商户应该是知情的,因为正常牛肉卷的批发价格是每箱120元,而这种“牛肉风味卷”每箱的批发价仅需58元。
  鄞州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批发商在切片包装后张贴突出“牛肉”两字的食品标签,违反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用规范的相关规定,会在零售环节或餐饮环节出现虚假宣传或误导消费者的情况。
  除了假肉,假酒也有出现。近日,鄞州区市场监管局重点对大型餐馆、烟酒零售店、高档烟酒回收店销售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检查发现,有一家店存在售假情况,执法人员随即查处了36瓶假冒茅台和41瓶假冒五粮液,还查处了在茅台纪念酒瓶上使用飞天图案商标的白酒32瓶,标注的生产厂家为贵州茅台年份酒股份有限公司。
  人们爱吃的西式糕点中也可能加入了过期原料。日前,鄞州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某西饼店进行了现场检查。在该店后厨,执法人员发现食品原料中金黄糖浆的生产日期为2017年5月18日,保质期为18个月;黑胡椒料的生产日期为2014年10月29日,保质期至2018年10月7日,上述食品原料均超过了保质期。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鄞州区对上述食品原料进行了暂扣,并对商家使用过期食品原料的行为进行立案调查。
便宜为上 农村成食品售假高发区
  把鸭肉当作“牛肉风味卷”卖的批发商主要在农村;回收贩卖假茅台和假五粮液的店铺,开在城乡接合部;而那家使用过期原料的西饼店,同样是开在农村……
  农村市场向来是假冒伪劣食品的重灾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假冒伪劣食品的销售更为猖獗。在小超市、小卖部和小集市上售卖的假冒伪劣食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有些是“三无”产品,有些是打擦边球的劣质商品,这对农村消费者健康而言是个隐患。
  这些假冒伪劣食品从何而来?为何专挑偏远村镇的小超市、小商店来销售?“假冒伪劣食品一般来源于小作坊,没有正规的食品生产流程和卫生把控环节,甚至有些黑心作坊可能连食品生产许可证都没有。”宁波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消费群体法律意识、消费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小商小贩更是习惯于迎合他们“贪便宜”的心理。
  专家表示,农村市场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汇聚之地并非偶然。由于城市中大多是连锁店或者比较正规的商场和超市,有自己固定的进货渠道和质量把关流程。而农村市场就不同了,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较差,对产品品牌和质量把控也不是太严谨,再加上农村市场点多面广,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给不法商贩留下了可乘之机。
  同时,因为农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部分小商店、小超市甚至已习惯于销售那些看上去和大牌正品差不多、价格却低很多的假冒伪劣食品,来迎合农村消费者“贪图便宜”的消费习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凡此种种,导致农村市场假冒伪劣食品问题年年整治,效果却终究不尽如人意。
重拳出击 直指农村假劣食品市场
  据悉,根据《宁波市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从去年年底开始,该市集中开展为期3个月的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打击生产经营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宁波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问题,治理的核心任务可以概括为“5266”:重点检查5类对象,即小作坊、小商店(小超市)、小摊点、小餐馆、小商贩;重点关注2个市场,即农村市场和食品批发市场;重点针对6种品类,即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酒水饮料、调味品、奶及奶制品、肉及肉制品等农村消费量大的食品;重点打击6种违法违规情形,包括假冒、“山寨”、假货、“三无”、劣质以及超过保质期。
  而对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的查处,宁波市重点放在查处假冒他人或使用虚假的厂名、厂址、商标、产品名称、产品标识等信息,商品包装标识、文字图案等模仿其他品牌食品,与他人的食品包装装潢相近似,混淆、误导消费者,假羊肉、假牛肉、假驴肉等以假充真的食品欺诈,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生产许可的“三无”食品,以次充好、掺杂使假、超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涂改、虚假标注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等违法行为。
  截至目前,宁波已出动执法人员9180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18060个,检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各类市场819个,收缴假冒伪劣食品4447公斤,取缔无证、无照生产经营主97个,捣毁制假售假窝点3个。共查处假冒伪劣食品案件177件、货值27万元,罚没金额50万元,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26件、案值26万元。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申诉和举报456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902万元。
孙佳丽 蒋慧 孙幸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