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国栋 文/摄
4月12日,“全国农民报总编辑看广东乡村振兴”大型调研采访团来到云浮市新兴县,走进象窝茶园,探访养殖基地,解码“温氏模式”,近距离感受新兴县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象窝山上茶农笑
当天,采访团一行顶着霏霏细雨,来到云浮市新兴县翔顺象窝禅茶公司旗下的象窝山生态园,探寻其是如何用“一片茶叶”铺就村民致富路的。
象窝山生态园群山环抱,常年云雾飘渺,象窝山茶园面积达4000余亩,被誉为“岭南十大茶园”,生产的“象窝茶”属广东传统名茶,为广东十大名茶之一;这里带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创了“旅游+”乡村振兴新模式。
新兴县翔顺象窝禅茶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集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其生产基地是产业化扶贫茶叶种植基地,通过科学管理,提升农户经济收入,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光玉在象窝茶场工作9年了。在张光玉看来,这份工作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滋有味。“以前都是在家里带孩子,也没有外出务工。后来孩子大了,就来茶场工作了。”张光玉说,现在每个月平均工资有3000元左右。“按量计酬,可以随来随采,随采随走,空闲的时候就过来采茶。”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助力农户提高经济收入有三条途径:一是土地租赁,企业承包农户闲置土地,使农户有租金收益;二是承包茶地,让有能力的农户承包部分茶地,按公司要求统一种植管理,公司保价回购茶青,增加农户收入;三是务工收入,公司4000多亩茶园每年有10个月采茶期和2个月管护期,为农户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据了解,该公司现已基本建成集养生文化、观光旅游、茶叶种植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园。公司与当地700多户农户合作,帮扶70多户贫困户脱贫,带动700多农户年均增收2.2万余元。
“温氏模式”引关注
当天,采访团来到新兴县的温氏集团总部,以求解锁“企业+农户”温氏模式三十余年旺盛生命力之密码。
温氏是广东一家大型现代养殖企业。2018年,温氏上市肉猪2229.7万头、肉鸡7.48亿只,集团总销售收入573亿元。
30年来,温氏一直将“公司+农户”模式作为企业健康成长的推进器。温氏股份2018年年报显示,2018年与温氏合作的5万合作农户(或家庭农场)全年合计获得合作养殖收益81.47亿元,户均收益15.48万元。近10年来,温氏股份累计直接发放合作农户养殖收益超过400亿元。“企业+农户”的温氏模式为何拥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
调研采访中,记者发现,温氏模式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基础,以产业链全过程管理为支撑,以保护农户利益为根本,从而实现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共赢。
在温氏股份簕竹公司红光云秋洞养殖小区,“工厂式”鸡舍干净整洁,喂料、清粪、饮水、温度全部自动化控制。负责人潘俊福介绍,养殖小区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环保化养殖的高度融合。同时,随着肉鸡厂养殖的智能化,产能大大提升,所有鸡粪回收处理,非常环保。“我从1993年开始养鸡,至今已经26年了,经历过好几次市场低迷,自己养鸡风险太大了,还是跟温氏合作的好。”家庭农场主梁小梅家是最早与温氏合作养鸡的一批农户。这些年,梁小梅家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从1995年的6000羽到如今的近7万羽肉鸡,现在梁小梅一年能赚得约20万元。“依托温氏集团的产业优势,村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这两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1.8万元,集体经济收入也大幅增长,从一年1万元增至一年35 万元。”簕竹镇良洞村村支书秦木养说。“对于农业企业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温氏股份常务副总裁温小琼表示,多年来,“温氏”坚持立足农村、专注农业、服务农民的宗旨,通过模式驱动、技术驱动、文化驱动、资本驱动获得长足发展,未来将更好地履行企业责任,力争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共谋特色振兴路
4月12日下午,采访团与云浮当地党政干部和农业企业代表进行座谈交流。
云浮市政协主席黄达辉表示,云浮推进乡村振兴有“两大法宝”,一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温氏“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二是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五共”理念。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云浮提出了“县域统筹、城乡融合、共同缔造、全面振兴”的思路。黄达辉指出,要通过统筹县域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推动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充分发挥农民和企业两大主体作用,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共同缔造美丽乡村;要抓好乡村振兴工作在不同阶段的重点任务,稳中求进,久久为功。
新兴县委书记唐谊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是基础,产业建设是突破口,“五共”理念是保障。新兴立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积极探索“温氏+”“凌丰+”“翔顺+”,即“农业+”“工业+”“旅游+”的模式,为推动县域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有力基础。坚持“五共”理念,通过引导自然村成立村民理事会,很好地调动了群众振兴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