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7版)
“聚龙米”可谓罗定市品牌农业的一张代表性名片。据了解,罗定是广东省重要的产粮区和首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曾五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罗定稻米”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罗定有机米入选“广东十大最具人气土特产”。
近年来,罗定建成20万亩国家级标准化绿色水稻示范区,带动全市年种植优质稻50多万亩,年产优质稻谷20多万吨,产值近10亿元。罗定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分别打造了“亚灿米”“聚龙米”“警蛙香米”等稻米品牌,其中“亚灿米”获得欧盟和日本JAS-JONA有机食品认证;“聚龙米”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
据介绍,自2012年以来,罗定接连成功举办了七届“罗定稻米节”,不断提升“罗定稻米”影响力,使“粒粒如玉,绿色健康”理念深入人心。“罗定稻米”被评为“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8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
依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
“北看红旗渠,南看长岗坡。”傍晚时分,一场骤降的暴雨并未浇灭采访团探访“广东红旗渠”的热情。幸而天公作美,乘车赶至罗平镇长岗坡,已是雨过天晴。夕照下,凌空飞架横跨山野的长岗坡渡槽气势恢宏,于静默中散发着红色气质。
在毗邻渡槽的长岗坡纪念馆中,红色故事被娓娓道来。原来,受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影响,罗定人民曾长期饱受“十年九旱”之苦。上世纪70年代,频现“万人大会战”的长岗坡渡槽建设工程,正是要以“人工天河”根治旱情。渡槽跨越罗平辖区的平垌、山田、竹围、双莲等村,把河水引流至生江镇的金银河大水库,全长5200米,宽6米,水位高2.2米,常年引水流量为25立方米/秒,规模和长度在人力建造渡槽史上雄居国内第一。自1981年竣工以来,渡槽累计输送150亿立方米水,有力保障了周边近1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以及50多万群众饮用水。
干群奋战的治水奇迹,被凝练为一种为民、担当、实干的长岗坡精神。红色记忆不可磨灭,红色精神需要传承。如今,长岗坡渡槽已成为广东省首批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之一。依托这一红色资源,集展示展览、学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一期工程——长岗坡纪念馆已于去年10月投入使用;二期主要建设长岗坡纪念广场、纪念碑、水利博物馆、观景平台以及观景塔等设施。目前各项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中。此外,罗定还将打造一条“党建+红色文化”的中国长岗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