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和农场,两个完全不搭边的行业,却在台州椒江“90后”小伙子陶健力的身上出现了交集。
陶健力这个毕业于丽水学院数控专业的小伙子,2015年辞去工作,回到老家三甲街道,与父亲一起组建椒江亚健家庭农场,种植甜瓜。在日前举行的椒江首届精品甜瓜评选活动中,他种植的“东方蜜1号”甜瓜获得“最甜”甜瓜季军。此前,他的甜瓜还获得过“浙江省十佳甜瓜”等称号。
站在甜瓜大棚里,陶健力讲述了他的绿色农业梦。
辞去工作,回家当起农民
四五月份,对很多人来说,是休闲出游的好时光。可对于陶健力来说,却是最忙碌的月份。“现在正是销售旺季,每天都要发货、送货。”忙碌中他略显疲惫,但笑容里有一种满足感。个子瘦瘦高高的,戴着一副眼镜,陶健力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就是斯文。说起自己的经历和农场,陶健力打开了话匣子。2013年,他毕业于丽水学院数控专业,顺利地进入了一家上市公司工作。“其实一开始想报畜牧专业的,那一年实施志愿优先,就被数控专业录取了。”
每天上班、下班,他思索着,这真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我不爱受约束,又有个‘田园梦想’,为何不试试在农村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呢?”陶健力说。在农村长大的他,对于农活并不陌生。由于父母种植甜瓜,每到周末他就会跟着父母一起下田干农活。但刚决定投身农业时,陶健力面对的不是鼓励,更多的是反对。“好好的工作干嘛不干,读了这么多年书不白读了?”“考上大学有了一技之长,就是希望你不要和我们一样当农民……”面对家人的反对,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这并非是一时冲动。
每天早上5点闹钟响起,陶健力就起床洗漱出门,将打包好的甜瓜卖给前来收购的商贩;下午三四点,他进瓜棚采摘、修剪藤条,最后再用自家特制的包装盒将甜瓜进行打包,晚饭都是7点后了,有时一忙会忙到深夜十一二点。
很快,他就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和节奏。“干农活肯定苦,而且枯燥,但慢慢就习惯了,毕竟这是自己的选择。”陶健力说。
每年12月开始忙碌,那时棚外是寒气逼人的“冬天”,棚内干活却是“盛夏”;到第二年三四月,头茬瓜开始上市,大棚里温度近40℃,普通人根本受不了。直到六七月才会慢慢空闲下来。
网上销售,顾客打“飞的”来买瓜
面朝黄土背朝天,做个农场主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2015年刚成立家庭农场时,陶健力就决定要打自己的品牌。他邀请专业人员设计独特的商标logo、拍摄甜瓜的照片作为包装盒的图案,单单箱子就换了好几个版本。
对此,父母的评价是:瞎折腾。陶健力说,在父母一辈的概念里,种的甜瓜卖给商贩就好了。设计、包装这些都需要投入资金,而回报一下子显现不出来。他还利用自己的优势,开通了网络销售渠道。“客服、打包、发货,一开始全是自己一个人,现在是老婆帮忙一起弄。”
让他开心的是,顾客陈先生吃到他的甜瓜后,特意从北京飞过来购买。陈先生是北京一家公司的采购人员,他们从网上买了全国各地十几个品种的甜瓜,组织公司领导层,从甜度、瓜形、瓜皮等各方面进行评选,最终陶健力的甜瓜以绝对优势获胜。“快递费也是对方自己承担,第一批就买了3000多箱。”对此,陶健力特别自豪。
这也让他认识到,精品化发展是农场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保证甜瓜的品质,每次他都会精心挑选。“瓜形漂亮、口感好,那样才能得到顾客的认可。”陶健力说。
从2015年3个月卖了400多箱,到2018年卖出5000箱左右,农场的网络销售额3年整整增加了十多倍。看到儿子取得的成绩,父母的想法也在悄悄地改变。
尝试新品种,主打绿色产品
“这是新品种‘柠檬’,鹅蛋大小,吃起来带一点酸味;这是‘玉菇’,‘一辈子’只‘活’一次,一茬摘完了生命就结束了,不像别的品种可以摘好几茬……”站在瓜棚里,说起自己心爱的事业,陶健力满是欢喜。
每年,他都会专门辟出瓜棚试种新品种。今年他就新种植了“柠檬”“金冠”“彩虹”等西甜瓜新品种。
和很多人的想法不同,陶健力并未一味扩大种植面积,而是有意识地控制面积。“种多不如种精。”陶健力说,打个比方,一根藤上长了4个甜瓜,平均分到每个甜瓜的营养就少了。那就要选择性地摘掉两个甜瓜,让剩下的两个长得更大更好看。
为了保证甜瓜的品质,每过3年,陶健力都会对瓜田进行一次轮作:在6月份左右,提前拆掉瓜棚,种植水稻。“这样做经济上肯定会有损失,但从长远考虑可以保证来年甜瓜的品质。”陶健力说,比如可以减少病虫害、保证土地的肥力等。
为了学习新技术,了解市场走向,陶健力每年都会去杭州、南京等地学习,见见世面。“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越来越旺,未来我们会主打绿色产品,让顾客吃得放心。”陶健力说,顾客也可以认领几株甜瓜苗,由他负责种植,并记录成长过程。说起梦想,陶健力脸上满是笑意。在他的脚下,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施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