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是青田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每年的六月初,青田的乡村几乎是红红的杨梅天地。每到这个时候,青田县瓯南街道梅丰绿园家庭农场的“东姐”就忙得不可开交,订购杨梅的电话一个接一个。这位被叫“东姐”的美女叫蒋东丽,她的身份是一名农技员,毕业于丽水农校,是青田县实施杨梅大棚促成栽培的带头人。
示范引领,农技员带头建起杨梅基地
说起杨梅种植,蒋东丽说自己也是“逼上梁山”。本世纪之初,青田县政府把杨梅作为农业主导产业要大力发展,当时瓯南街道还没有设置,属于鹤城镇管辖,镇政府制定了打造万亩杨梅大镇的发展战略,确定每年至少发展2000亩的目标。但当时村民对种植杨梅积极性普遍不高,为此,镇政府鼓励农技人员承包荒山带头自建杨梅示范基地,起示范引导作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蒋东丽和镇里其他几个农技人员开始承包荒山种植杨梅。蒋东丽在平峰寨村流转荒山50亩种植杨梅,从那时起,同事们就叫她“青田梅女”。
说起种植杨梅的经历,开始还一脸丰收喜悦的蒋东丽变得一副酸楚,她说:“搞农业,实在太艰辛了。”刚建杨梅基地的时候,孩子还小,家人也反对,困难重重,特别是开始那几年,杨梅基地耗费大量资金、精力,家里的收入都砸到山上去,本职工作又要干,杨梅基地的活只能靠节假日。
到2008年杨梅开始投产,可没有知名度,销售又成了一个难题,杨梅鲜果要自己挑到市场上去摆地摊卖,或走街串巷提篮小卖,从来没做过生意的蒋东丽,一天卖不了几斤杨梅,后来就干脆送亲友,或烂在枝头养鸟。再加上杨梅成熟采摘季,恰逢梅雨季节,雨水多,杨梅容易得病生虫腐烂,有几年,看着杨梅挂满枝头,丰收在望,可连续几天下雨,杨梅就卖不起价钱,有时甚至1元一公斤都没人要,一年的辛苦就全泡汤了。
创新技术,让杨梅好吃又高产
如何保住成熟的杨梅不受雨水的侵袭?蒋东丽开始学习大棚栽培。那时搭建大棚没有现成的技术和专业工人,全靠自己设计摸索。开始为了节约成本,用的是毛竹,由于棚架不牢固,有一次蒋东丽不小心从4米高的棚架上摔下来,摔断了几根肋骨,住院治疗休息了好几个月。“每一颗杨梅都是血汗的付出。”说着,泪水在她眼眶打转。
蒋东丽说,直到2016年,她建了钢架大棚,杨梅才旱涝保收,也赚到了钱。“露地杨梅,靠天吃饭;大棚杨梅,更靠技术。”她说,大棚杨梅对技术的要求比露地要高得多,要把握好大棚内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我经过几年的摸索、钻研,掌握了适时开棚透风采光和盖棚保温,以及施肥、授粉、疏花控果等技术要领。”因此,她的大棚杨梅比露天杨梅提前25天上市,做到了商品果率80%以上,优质果率80%以上,每公斤价格卖到200元,还供不应求。
如今,蒋东丽已成为青田县实施杨梅大棚促成栽培的带头人,她的家庭农场“梅丰绿园”被列入浙江省种植业五大主推技术示范基地,被丽水市政府授予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示范家庭农场。“大棚杨梅促成栽培技术,不仅使杨梅提前成熟,更主要的是能够提高产量和锁定品质。”该县农产品安全监管检测中心副主任蒋玉枝表示,绿丰梅园坚持绿色种植,积极配合农产品安全监管检测行动,坚持施用有机肥,物理诱杀,不用农药。目前,绿丰梅园是青田县杨梅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示范基地,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杨梅品质有保证,销售还得守诚信。眼前的蒋东丽讲起杨梅的种植技术如数家珍,讲起杨梅销售却言简意赅。她说产品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销售杨梅要诚实守信,“恪守信誉,表里如一”。她不仅销售自己的杨梅,还帮其他种植户推销杨梅。和她打交道的客户、同行都亲切叫她“东姐”。从“青田梅女”到“青田东姐”,称呼的“转型升级”,是人们对她技术的肯定和人品的褒奖。蒋东丽很珍惜这份荣誉,给自己的杨梅产品申请了“东姐杨梅”商标。她的杨梅也成为不少青田华侨寄送国外的首选。
“今年的大棚杨梅已经采摘完毕,产量将近3000公斤,比去年增加20%,收入60万元,加上露地杨梅,今年收入将近80万元,大棚杨梅每亩的经济效益达8万元。”她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杨志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