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农机化

村里创办农机合作社集体经济“香喷喷”

  •   □本报记者 金国栋 文/摄
    “村里成立的桐乡市石门镇兴农粮油农机合作社,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一笔固定收入,去年更是达到了近50万元,老百姓是赞不绝口。”近日,记者来到本报联系村桐乡市石门镇春丽桥村走访,村党支部书记张卫兴说起村里创办的农机合作社时笑得合不拢嘴。当然,张卫兴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合作社理事长。
      记者在合作社看到,插秧机、直播机等一台台新型机具摆放整齐,室内的6台粮食烘干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张卫兴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8月,目前有社员154名,固定资产978万元,去年总收入659万元,目前拥有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大型拖拉机、粮食烘干机等各类农机设备150台套(台);建有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农资仓库、机库、粮食仓库及培训、办公管理等库房8505平方米;目前流转土地3500多亩,开展规模化种粮,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式”“菜单式”等农机作业服务,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有序统一。
      据悉,近年来,该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品牌进一步打响,积极开展统一水稻育插秧、机耕、植保、机收、烘干等服务,统一制定粮食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采用无公害标准化粮食生产技术,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去年对外加工秧盘2万余盘,种子催芽4000多亩,机械化插秧600多亩,机械化直播2000多亩,机耕5000多亩,统防统治3500多亩,稻谷烘干3000多亩,机收5000多亩。“刚刚,合作社还被评为桐乡市农业‘机器换人’农机综合服务中心。整个桐乡市只有两家合作社获评,我们很荣幸评上了。”张卫兴说,目前合作社粮田耕种机械化水平达到98%以上,高于桐乡市耕种机械化水平。“采用机械化操作为我们节约了人力成本,接下来继续争取让更多机器‘上岗工作’。”张卫兴道出了未来的发展计划。
    合作社内一片繁忙。
    工作人员正在查看烘干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