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曜清
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商务厅邀集盒马鲜生、世纪联华、明康汇等30多家大型采购商,组团来到景宁县大漈乡考察茭白产业。在参观完茭白基地后,美菜网、世纪联华等多家客商表现出了强烈的合作意向。
畲乡景宁的一些偏远山区,早年因为多山地形造成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怎样让好山好水转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呢?当地把目光瞄准了发展以高山冷水茭白为代表的特色高山蔬菜产业。通过这些年的发展,茭白产业发展成效斐然,小小的茭白成为了当地增收富民的大产业。
转思路,因地制宜谋划
走进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映入眼帘的全是几乎望不到边的茭白田。微风吹来,茭白叶随风拂动,远远看去就是漫山遍野的绿色波浪,甚是壮观。随行的乡干部告诉记者,这里是典型的高山盆地地形,海拔1030米,气候宜人,没有工业污染,非常适合种植高山蔬菜。
据介绍,2003年,大漈乡把发展高山冷水茭白为主的高山反季蔬菜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并从缙云县大洋镇引进五位种植专业户在大漈试种50亩茭白。之后,当地村干部带头示范,引导农民规模种植茭白。乡里则积极争取各级项目政策扶持,通过购买翻耕机对3-4年以上的茭白田进行深耕,推广茭白田里套养鸭、鱼等新模式。
据大漈乡乡长吴雯雯介绍,目前,大漈乡茭白种植面积近5000亩,亩产7500多元,年产值3750万元,大漈乡还被授予浙江“高山冷水茭白之乡”称号。
强品质,产品身价提升
“冷水茭白收割期从7月底一直持续到9月下旬,比别的地方长一个月,而且我们的茭白可以生吃,入口十分甘甜。”吴雯雯介绍,收割期一天最大的茭白吞吐量能达到300吨。今年基地旁还建起了3个总库容为1000立方米的大冰库,用于茭白保鲜。“这里的气温相对低,茭白品质很不错,而且销售周期错开,比较有亮点。”杭州联华华商集团采购部负责人表示。
农户陈守通种植了5亩多的茭白,并采用了茭鸭共养模式。“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杜绝施用高毒农药,我们的茭白品质过硬。”陈守通说。
茭白收购商彭一东负责当地茭白交易市场近四分之一茭白的收购。他告诉记者,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当地种植户认识到,想要茭白产业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在扩量的同时,必须要把提质放在首位。“在生产过程中,根据本地的高山气候、土壤条件及生产特点,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建立相应的优质、高效的标准化高山冷水茭白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等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技术,加大投入推行杀虫灯等非化学农药治虫,着力推广生态种植技术,确保茭白质量安全,品质过关。”吴雯雯表示。
据了解,大漈产的茭白目前“远渡重洋”到了欧洲的餐桌上,每0.5公斤售价达到了5-7欧元。每年7月茭白上市的时候,来自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的客商络绎不绝,最高能卖到每公斤8元。
谋发展,产业引领增收
茭白产业的发展给大漈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漈乡提出了“生态立乡、特色兴乡、旅游活乡”的发展理念,以高山冷水茭白产业为突破点,推广了高山红茄、小尖椒、日本南瓜、花菜等多种蔬菜品种,并通过合作示范带动、招商引资和以奖代补等优惠政策,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与此同时,当地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方式,建立起以农业服务中心为枢纽,以茭白专业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和以种植户为主体的农技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举办茭白种植培训班,鼓励合作社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提供产前技术指导、产中病虫害防治以及产后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解除茭白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小小茭白成功打开了市场,也打开了大漈乡发展新局面。当地近年来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模式,通过举办茭白节,吸引游客来到畲乡赏美景、品美食。目前,全乡拥有64家星级民宿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
吴雯雯表示,乡里下一步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茭白产品附加值,并在提升茭白种植技能和种植户技术水平上下功夫,积极探索茭白茎叶生态利用新途径,实现茭白特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