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浙江种植业

葡萄主要病虫防治用药指南

  葡萄生产中有害生物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选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合理运用化学防治。
农业防治
  优先选用抗病虫品种;进行种苗检疫;科学加强花果枝蔓管理,新稍间距15(小叶型)-25厘米(大叶型),果穗留果40-60粒(中大粒型)或80-100粒(无核小粒型);科学肥水管理、中耕锄草或生草栽培、清洁田园等;及时清除病虫为害枝条,冬季清园,改善葡萄园的生态环境。
物理和生物防治
  色板诱杀:黄板可诱杀蚜虫和叶蝉,蓝板可诱杀果蝇和蓟马。葡萄的整个生长期均可以使用,悬挂于架面靠近新稍基部的第一或第二道铁丝上,与铁丝方向平行,色板上端距离葡萄架面10厘米为宜,每亩用量20-30块。及时更换粘虫板或者重新涂胶。
  杀虫灯:可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葡萄透翅蛾、绿盲蝽等,放置要求具体按照产品说明布置,一般每30亩范围内设置1-2盏频振式杀虫灯。金龟子可用黑光灯防治。
  性诱剂和诱捕器诱杀:通常每亩用2个,悬挂后有效期为4-6个月。市场供应的配套性诱剂诱芯的有防控葡萄透翅蛾、葡萄花翅小卷蛾、葡萄小食心虫、葡萄褐卷蛾、葡萄长须卷叶蛾、斜纹夜蛾等。
  醋蝇诱杀剂:醋蝇防治可用10%吡丙醚(醋蝇诱杀剂)500-800倍液混配10%高效氯氰菊酯500倍液配置。把疏理下来的病果粒、裂果等放入杀虫液中浸泡5-10分钟(浸泡时间可以超出10分钟)捞出,把浸泡药液的烂果粒、病果粒、裂果粒放入容器中,每个容器5-10粒。在容器中和处理后的果粒上喷洒果蝇诱集剂。将容器悬挂于发生酸腐病果穗的植株周围,沿着主蔓,每株3个。超过30天时,把容器内的病果粒倒出(用土掩埋),用杀虫液重新处理诱集器,之后加入重新浸泡的果粒,在诱集器内喷果蝇诱集剂,之后重新悬挂。
  吸果夜蛾诱杀剂:糖、醋、酒、水、90%敌百虫的配比为6∶3∶1∶10∶1,将容器悬挂于果穗等高处,每亩使用1个容器,早上清理虫体后将容器关闭,天黑后再将容器打开使用。
  金龟子诱杀剂:糖、醋、酒、水、90%敌百虫的配比为3∶6∶1∶9∶1,将容器埋于低于地面1厘米处,每亩使用1个容器,早上清理虫体后将容器关闭,天黑后再将容器打开使用。
  套袋:设施栽培葡萄选择用纸袋或无纺布袋,露天栽培应选用耐风吹雨淋、不易破损,有较好透气性和透光性的纸袋。套袋时间一般在葡萄开花后20-30天,疏果后、套袋前应喷一次保护性杀菌剂,待药剂干后进行套袋。摘袋时间应根据品种,对于无色品种或果实容易着色品种(如“夏黑”),可以在采收时摘袋,深色或不易着色品种(如“红地球”“巨玫瑰”“火焰无核”)一般在果实采收前15-30天摘袋。
化学防治
  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按照“生产必须、防治有效、安全为先、风险最小”的原则,选择农药种类。优先选用葡萄上已登记的农药品种。采用通过生产调查、田间试验、残留检测、风险评估等程序,筛选出的高效低残留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在套袋前优先选用水剂、水乳剂、微乳剂和水分散粒剂等对葡萄商品性无影响、对环境友好的剂型。套袋后可使用可湿性粉剂和乳油。
  根据主要病虫发生为害的情况,关键时期进行防治,严格掌握施药剂量(或浓度)、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提倡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品种,同一种农药在一个生产周期不超过2次。
  上市前,应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结果应符合GB 2763要求。认证产品应符合认证要求。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