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好,药才好”。我省道地药材很多,以“浙八味”最为有名。浙贝则为“浙八味”药材之一,因其质量好、应用范围广而为医家所推崇。然而,传统浙贝因优良品种少、抗病性差、品质不理想等原因,影响产业做大做强。“过去‘浙贝2号’一个种下去只能长出2个,繁殖率太低,大大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省中药研究所所长王志安说。
王志安是省中药研究所一名科技工作者,也是我省唯一的国家中药材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他介绍,经过数年攻关,由省中药研究所团队联合浙江万里学院等单位成功育成的“浙贝3号”新品种,与传统品种相比,其药用指标成分高,所含贝母素甲乙总量超过《中国药典》规定标准含量的50%以上,同时还具有生长整齐稳定、繁殖率高、抗病虫害能力强、枯苗迟、品质优等特征。“现在‘浙贝3号’一个种下去能长3个,通过增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王志安说,“浙贝3号”具有晚枯特性且产量高,平均亩产(鲜贝母)1260.8公斤,比“浙贝1号”增产27.6%,为农户增产增收奠定了种源基础。
2017年,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章溪村农户周忠福试种2亩“浙贝3号”,产量增加25%,净增收8000余元。2018年,周忠福扩大“浙贝3号”种植面积,达32亩,当年新增收入约10万元。
目前,“浙贝3号”已被列入省农业农村厅推广的主导品种。2015年以来,该品种已累计推广1万余亩。在不增加其他生产成本的情况下,每亩可以增收2000元以上,保守估计新增收益超过2000万元。
“选育品种一定要围绕着产业的需求,育种工作者要思考未来3-5年之内产业上需要什么样的品种。”王志安说,除了紧紧围绕产业需求前瞻性地培育种苗外,还要考虑加工效率的问题,如果品种很难处理,企业购买你的品种的意愿也会随之降低。与此同时,也要考虑这项技术农民是否用得起,品种是否符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等。
陈路漫 郝宇 何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