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杭州市余杭区种粮大户章良法的100多亩再生稻头季全部收割完毕,平均亩产接近700公斤。今年是他首次选用籼粳杂交稻品种,采用再生栽培模式进行种植。这么高的产量令他十分满意。而更让他欣喜的是,再生稻的抗倒伏性强:尽管前期受台风“利奇马”袭击,然而他的再生稻依然屹立不倒,影响不大,成为现实版的“稻坚强”。
章良法说,尝试种植再生稻的最大好处在于投入和工时少了,且亩产量提高了。余杭的再生稻头季收割一般在8月下旬,和传统的早稻错峰收割,人工比较“叫得应”。再生稻4月移栽,8月下旬头季稻收割后,再过两个多月,又能收一茬,第二茬预计亩产超过300公斤,加上首季700公斤,两季总亩产有1000公斤。“两季亩产可达一吨。”章良法说。因为少了一次翻耕播种的程序,再生稻田块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近300元。
据了解,所谓再生稻,即“种一季收两茬”,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水稻。余杭区再生稻的引进是从2018年开始的。去年,余杭区农业农村局在多次调研外地成功栽培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引进“甬优4949”等优质稻品种并组织瓶窑等地部分种粮大户进行试种,结果喜人。经专家对试种田块测产,头季亩产680公斤,再生季亩产360公斤,当年实现亩产超吨目标。
余杭区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施鸿鑫介绍,与传统稻麦轮作模式相比,再生稻栽培模式的茬口安排变得十分宽松,而且粮食产量更高,成本更低。由于收割后减少了翻耕播种程序,每亩可直接节约生产成本近300元;与赤霉病高发的本地冬小麦比,再生稻的品质更加稳定。由于收获期不同,再生稻种植可以有效缓解单季晚稻和小麦集中收割、播种时农业机械的季节性紧缺。
在去年小面积试种成功的基础上,今年余杭区开始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再生稻,种植面积从去年的95亩增加到今年的3300多亩。同时,做好种子供应工作,提供配套技术服务,引进了“中早39”“旱优73”等多个再生稻品种。收获季节,余杭区组织省市水稻专家对瓶窑、良渚等多地多位农户种植的“甬优4949”“旱优73”等头季高产田块测产,亩产均超过700公斤,最高的田块达到729.3公斤。瓶窑东苕溪稻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戴水高说:“今年再生稻头季收割亩产量最高有729公斤,二茬收割只要达到300公斤左右,就能实现‘种一季收两茬,亩产超吨粮’的目标。”
据悉,下一步,余杭区农业农村局将继续扩大试种再生稻,努力开拓粮食生产新局面,在有限农田里产出更多更安全的粮食,进一步提高本地粮食品质,让传统粮食产业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打造经济发达地区稳粮增效新样板。
潘怡雯 王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