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一粒米”的绿色征程

  •   “兴凯湖,风光美,地肥水美人更美,湖水肥,自流灌,湖畔大米金不换……”9月20日,一曲《湖水种稻,舌尖好米》将北大荒兴凯湖第三届稻米文化节推向了高潮,让现场的农民朋友提前感受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第二届全国农民丰收节带来的喜悦。
      “现在生活富裕了很多。”兴凯湖农场、分公司个体种植户谢喜民对记者说,随着订单种植的推广,自己种植的“龙粳31”“三江6号”等优质稻米品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生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现在收成好的时候,每亩‘三江6号’能有600多公斤的收成,经销商的收购价也不错。”谢喜民说。
      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跟兴凯湖农场、分公司推行培育舌尖好米、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等系列手段有着重要的联系。
      兴凯湖农场、分公司水稻技术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发布了6个品种,分别是“绥粳18”“龙洋11”“三江6号”“稻花香7号”“军育2号”和“富兴小町香”。它们各有特点,例如“绥粳18”,在兴凯湖农场、分公司种植历史较久,生育期134天,是中长粒型的优质品种,具有稳产高产的特性,但亩产量600公斤以上时容易倒伏;“稻花香7号”,口感好,食味值佳,获大批消费者、经销商的青睐;“三江6号”是长粒,有淡淡的清香,抗倒伏能力强,亩产量可达550公斤。
      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兴凯湖分公司总经理曲凯告诉记者,如今兴凯湖农场、分公司正大力推进农业供给测结构性改革,稻米产业正在逐步从重产量向重品质转变。农场建立了优质稻米品种试验区,选择“三江6号”“绥粳18”“龙洋11”等12个优质品种进行试验种植,逐步构建起兴凯湖绿色有机稻米发展新格局。
      优质品种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机械化推广普及则为农民带来更快捷高效的生产方式。“我种了500多亩水稻,以前插秧费时费力,每天插秧20亩,收割时雇人多,时间长,收入也低,这两年,我选用了新的农用机械,每天插秧50亩,收割也快,产量又高,500亩水稻只需要2-3人就全部收割完成,亩产水稻650多公斤,今年纯收入30多万元。”种植能手夏伟峰对记者说。
      北大荒农垦集团牡丹江分公司(管理局)党委委员、工会主席王炳江表示,农业是北大荒的支柱产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是北大荒未来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兴凯湖农场依托兴凯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调优水稻品种结构、农业标准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打造绿色生态的大米基地,实现‘生态大粮仓’向‘绿色大厨房’的转型。”王炳江说。
      北大荒兴凯湖第三届稻米文化节上,当地市民正在品尝优质兴凯湖稻米制作的稀饭。
    第三届兴凯湖稻米文化节上,农户用各色稻米拼出的一副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