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东阳市六石街道吴良村的腾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粮食加工车间内,卢海伟和妻子一人忙着给碾米机“喂谷”,一人忙着包装加工好的糯米,车间里堆着小山一样的糯米。“一次性加工这么多的糯米,是拿到市场出售吗?”有好奇的人上前打听。“不是,自家用的,全部做酒。”卢海伟乐呵呵地说。
今年49岁的卢海伟来自东阳市江北街道上卢小区,年轻时学过木匠手艺,也外出打过工。上世纪90年代,他看到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许多地方的农田抛荒,长满了杂草,有的农户免收租金甚至自己出除草剂的钱,请别人代为耕种承包田。
那一年,25岁的卢海伟认为种田也是一种职业,而且这种职业相对稳定,也不用走南闯北。于是,他从周围村民那里“讨来”10多亩承包地,春播夏收、夏收夏种,从此,上卢附近的农田里,出现了一个年轻的身影。
随着粮食产销政策的完善以及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的出台,农田的价值开始显现出来,农户的地不愿再免费给他种了,而是要收租金。“刚开始时,每亩租金是80元,我租了30多亩,并利用早稻直播技术,节约了人工种植成本。”卢海伟回忆说,那年他种田的纯收入就有1万多元,超过外出打工的收入。此后,他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田承包区域从上卢扩大到周邻村,连续多年种植早稻200多亩,成为上卢一带的种粮能手。
种植业被普遍认为是一个高风险产业,其风险始终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特别是市场风险,如果预测不准确,盲目跟风,很容易亏本。前几年,卢海伟发现糯米价格不错,有时卖到每公斤6元,他便种植了50多亩糯谷,到了收获时,却发现糯米价格大幅下跌,市场价每公斤只有4.4元,保本都难。
粮价下跌,土地流转价格和种粮成本不断上涨,卢海伟开始转变思路。他说,种粮大户要获得效益,应该从单纯扩张耕作面积向适度规模经营与注重效益提升转变,要提高粮食的附加值,就要走深加工之路。
在当地农村,许多村民有自己酿酒的传统,纯粮酿制的农家酒闻名遐迩。卢海伟决定用酿酒来提高糯米的附加值。他购入酿酒设备,并外出学习酿酒技术,将自家的糯米加工成白酒,新酒以每公斤30元的价格出售,每存放一年,则每公斤价格上升10元。
卢海伟算了一笔账,通过酿制白酒,一公斤糯米可产生18元以上的产值,除去成本,每公斤糯米的净利润可达到10元。
卢海伟说,种植业要获得高效,首先是市场预测要准确,特别对市场行情要有理性判断,要创新但不能盲目跟风。现在有些种植户缺乏市场分析能力,盲目跟风,你种我也种,你不种我也不种,你做什么,我也做什么,自然很难获得高收益。
目前,卢海伟已贮存了3000公斤农家酒,期待能卖个好价钱。
郭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