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创业

俞岳良:用炽热匠心传承砖雕文化

  砖瓦业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行业。在新昌说起这个行业,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俞岳良。从20多岁起,俞岳良就在父辈的影响下烧制砖瓦,40多年来,他经历了砖瓦业的兴衰和转型,并用实际行动坚守砖雕文化。
  近日,笔者走进俞岳良的砖窑厂,听他讲述他与砖雕的故事。
  俞岳良说,他自20多岁就和“砖窑”联系在了一起。在那个年代,烧窑是一项手艺活,也是一项谋生本领。当时,很多人会烧窑,烧制的产品主要以小青瓦和小青砖为主。“过去的烧窑是一家一户烧的,一般用于个人建房,除烧小瓦青砖外,也会烧一些其他砖瓦。”俞岳良说。
  1982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俞岳良承包了当时生产队里的一座“窑”,经营起了自己的砖窑厂。他说,刚开始单干时,顾客经常会上门购买,那时候的柴火非常便宜,人工也很便宜,赚的钱不多,只要能赚几百块钱,他就会立马烧制。
  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古建筑修复越来越多,俞岳良看到了其中的商机,趁机做起了古建筑砖瓦生意。时至今日,俞岳良还保留着20多年前给舟山一位客户做门楼的照片,这是他走出去后做成的第一单生意。俞岳良说:“那个时候我们出去做还比较少,只做一点小东西,但做整只门楼是没有的,后来才慢慢发展起来,砖雕也是那个时候兴起的。”
  由于过硬的生产技术,俞岳良的产品成了大家眼里的抢手货,不少客户还指定他为唯一的供应商,他也由此尝到了做古建筑砖瓦砖雕的甜头。“《射雕英雄传》剧组来新昌拍摄时,桃花岛场景布置涉及的砖瓦就是我供应的。”俞岳良自豪地说。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要求也日益提高,俞岳良慢慢认识到,小瓦小青砖等常规的基础构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砖雕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如何恢复传统技艺成了他每天思考的问题。
  “开始做地砖时,由于不熟水性,第一次试验以失败告终。95%的产品报废,只有5%可以用。”俞岳良说,那几块砖为什么可以用呢?是因为它们被搁置在了角落里,没有碰到其他砖,不然也会裂开。“我从中悟出了一个原理,那就是每块砖之间都要留出空隙。”
  烧砖瓦看似简单,俞岳良的传承之路却不平坦,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守着从事砖瓦事业时的初心。2012年,传统砖瓦技艺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俞岳良被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人,2018年12月,其砖雕又入选浙江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如今,他的女儿俞秋红接过接力棒,成立了天功坊砖瓦有限公司,着力打造集非遗文化交流、非遗技艺保护、非遗产品生产、非遗技艺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砖雕文化园。
  俞秋红说:“这个基地的建成,一方面让我们的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另一方面也是为展示非遗记忆、非遗产业、非遗文化搭建平台,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和我们一起了解非遗文化,保护非遗文化,发展非遗文化,把我们的非遗产业做得更好。”
吕江 吕烨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