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一滴清水润民心,九成群众已达标

——省政府涉农民生实事回头看之“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

  □本报记者 蔡希师
“现在喝水可方便了,不用每天跑去山里打水了。”提起村里新建的水厂,缙云县仙都街道铁城村村民梅建国开心地笑道。
  缙云地处浙南山区,是我省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地形复杂、地方财政较弱,一直是该县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的难点痛点,当地一些山区的季节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现象尤其严重。“铁城村由沐白、梅宅、上章3个自然村组成,因为地处山区,以前村民喝水一直都是大问题。”村支书梅土洪告诉记者,新水厂建成前,村民们的饮用水主要靠20多年前建的水塔供给。这个储水塔没有净化消毒设施,水质和水量都无法保障,所以大多数村民只敢把它作为生活用水。梅宅自然村村民的饮用水,需到远处的山溪里去取,要走近一小时的山路。沐白自然村的饮水问题则更严重,每当进入枯水期,村民大多只能喝水质较差的河道水。“喝上好水,一直是大家的期盼。”梅土洪感慨道。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18年,我省启动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今年更是将其列为省政府十大民生实事之一。通过省市项目拨款80%,村集体自筹20%的方式,铁城村投资近180万元的供水站开始建设,今年9月底正式竣工通水。随着洁净的清水顺着管道流入农家,村民们真正走出了“靠天喝水”的困局,实现了“喝好水”的愿景。
  缙云县为该村农户安装了无源自控水表,实行先缴费后供水,以保证供水站能够长效运营,促使村民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所收缴的水费,专用于水厂日常维修养护和运营管理,年底结余的,一部分返还农户,一部分留作工程更新改造的保障资金。“缙云农村的实践证明,实行用水收费,水资源浪费现象大大减少,用水量明显下降。”县水利局总工程师应子进告诉记者,做好水费收取工作,能使农村饮水工程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上接第1版)
  涓涓清水,滋润了民心,大大提升了铁城村民的幸福感。在家家户户的的水龙头前,你能看到洗菜大婶、烧水阿姨因用上“好水”而展现的笑容。正在张罗午饭的梅映楼阿姨对记者说:“你看现在这自来水,多清澈,多有劲,比以前滴滴答答还黄澄澄的水好多咯!”
  一滴清水,事关民生。早在2003年,我省就在全国率先启动“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农村饮用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按照城乡同质标准,2018年,全省仍有803万农村人口的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有待提高。为让全省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实现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自这年起,浙江全面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计划。
  今年初,省政府明确提出,今年要新增饮用水达标提标农村居民人口410万,达标人口覆盖率提升至90%以上;新增日处理能力30吨以上标准化运维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500个。至9月底,全省已建成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项目1776处,覆盖达标提标农村人口429万人,提前3个月超额实现年度目标任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