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浙江农技推广

诸暨国家级标准耕地质量监测点实测结果显示

肥料用少了,产量增加了

  □本报记者 唐豪 通讯员 杨晓明
  本报讯 日前,诸暨市枫桥镇杜黄新村国家级标准耕地质量监测点的1.5亩水稻进行了收割测产,实测显示,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的田块亩产达到827.3公斤。“肥料用少了,产量反而增加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负责种植的种粮大户詹宏法感叹道。
  诸暨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张耿苗告诉记者,这块监测点的1.5亩试验田分为不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常规施肥、减量施肥4个试验区块。“从测产结果看,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组产量表现最好,减少了约20%的肥料成本。”张耿苗说。
  杜黄新村的这块水稻田是省农业农村厅确定的国家级“三区四情”耕地质量监测建设点,“三区”指自动监测功能区、常规监测功能区和培肥改良试验检测功能区,“四情”是指墒情(农田水分情况)、地情(农田地力情况)、肥情(肥料施用情况)和环情(种植环境情况)。
  从2008年起,诸暨已先后在山下湖镇、江藻镇、枫桥镇、暨阳街道、王家井镇、安华镇等地建立了6个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跟省级监测点功能区不同的是,杜黄新村的这个国家级标准耕地质量监测点包含的功能更多。监测点里的自动监测功能区安装了传感器设备,可以自动监测土壤墒情、温度、湿度等,监测点的培肥改良区会根据监测到的数据,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壤培肥试验,建立土壤改良模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