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新时代乡村经营的一些思考

  □孔朝阳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要求以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为主抓手,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并重,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大花园。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际,笔者就新时代乡村经营进行了一些思考。
新时代乡村经营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和自身实际,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普遍改善。全省农业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美丽经济等新型业态蓬勃兴起,产业兴旺格局正在形成。以深化“千万工程”建设为抓手,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载体,我省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自然与人文特色彰显的美丽宜居乡村新格局初步建立。以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产权制度、支持保护制度为重点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以农村文化礼堂为支撑的乡村文化不断繁荣,农民素质素养大幅提升。以”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三治联动”体系渐趋完善,基层民主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逐步增强。以“枫桥经验”“后陈经验”“村民说事”等为代表的基层治理模式不断创新。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三农”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时代乡村经营存在短板
  一方面,目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及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还不够高,农村设施重建设轻后续管理,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还不够充分,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我省美丽乡村建设受益面还不够广,精品村仅占总村数的10.52%,省级精品村仅占3.64%;建设水平还不够高,“大拆大建”“重洋轻土”“有形无魂”“喜新厌旧”等现象不少;长效机制还不完善,有些村基础设施平常没人管、坏了没人修、更新没有钱;村庄经营水平还比较低,农家乐特色村、电商专业村仅占总村数的4.7%、5.07%,部分景区村庄人气不旺。
  究其原因,一是一些村村级财力薄弱,村级公益事业实施困难。二是一些村干部对经营乡村认识不足,安于现状,守家业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三是部分村缺乏管好用活集体资产的机制,经营粗放,极大地制约了乡村经营的发展。四是受自然条件限制,一些村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新时代乡村经营原则
  乡村经营应从统筹城乡空间开始,统筹谋划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
  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更好彰显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体现乡土气息。
  二是市场导向、政府支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市场和各类经营主体。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企业带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三是融合发展、联农带农。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
  四是绿色引领、创新驱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推动科技、业态和模式创新,提高乡村产业质量效益。
新时代乡村经营对策建议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以此作为指导和引领新时代乡村经营发展的重要遵循,作为指导全省推进乡村经营的理论指南。
  以补齐短板为重点,助推乡村经营。要全面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农村社区人居环境的整治改造,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相比还比较落后的状况,营造一个美丽宜居的人居环境。加快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努力提高农村基本养老保障标准和水平,提升农村医疗、教育、科技水平。要大力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育以及农村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载体,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农耕文化和优秀的道德风尚,促进农村乡风文明与社会和谐。
  以深化改革为动能,支撑乡村经营。全面破解阻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素瓶颈制约、制度政策束缚,重点突破城乡分治体制、拆除城乡分割樊篱、打破城乡产业分散格局,整体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重点从土地、产权等制度改革上找到突破口,破解阻碍乡村经营的政策和体制障碍。要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与城镇化联动推进,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以产业振兴为关键,夯实乡村经营。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实际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使之成为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疫病防治等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农村养老、康养、休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乡村传统特色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特色化的市场需求,保护传统技艺、传承民族文化;发展乡村生态环保、乡村文化、乡村信息产业等,促进农村繁荣,实现农民富裕。
作者单位:省农业农村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