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立足国内解决老百姓吃肉问题

  □乔金亮
  生猪稳产保供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畜牧业工作会议和全国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保供座谈会上,国务院领导同志对生猪保供稳价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事实证明,解决老百姓吃肉问题,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方针。
  我国是生猪生产和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和消费量均占全球的一半。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事关“三农”发展、物价稳定、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保障近14亿人的畜产品供应,必须立足国内生产。从国际上看,全球猪肉总贸易量约800万吨,不到国内产量的15%。2018年及以前,我国猪肉进口总体保持增长势头,但最大年份也只有160万吨,占国内产量的比重始终没超过2%。从国内来看,在全部肉类消费中,猪肉占比高达62.7%。因此,要加快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必须确保猪肉基本自给。从长远计,要建立健全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要健全生猪产业支持保护制度。目前,我国生猪养殖场户约有2600万户,规模养殖比重达49.1%,意味着规模场和散养户的生猪产量各占一半。但从养猪主体的数量看,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场户只有18.7万户。过去养猪业的政策主要围绕散养户,今后要适应规模养殖需要,在继续支持和引导散养户的前提下,出台适宜规模养殖主体的支持政策。
  要压实各地发展畜牧业责任制。此前,国务院文件已明确发展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实行省负总责,要求主产省份细化猪肉稳产增产、主销省份保持一定自给率的发展目标。今后,应进一步鼓励生猪主销省份支持主产省份发展生猪生产,通过资源环境补偿、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推动形成销区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对于生猪调出大县,增加奖励资金规模,发挥生猪调出大县的支撑保障作用。
  要加快提高畜牧业竞争力。在开放条件下,产业竞争力不完全在于规模。对比小麦、稻谷等主粮,我国畜禽产品所享受的关税保护很少。我国猪肉进口来源国有21个,还有更多的国家希望进入中国市场。从竞争角度看,美国的优势在于土地集约、科技发达,澳大利亚的优势在于天然牧场资源,我国的优势在于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因此,要充分发挥农牧结合优势,降低养殖成本,解决养殖污染,将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优先方向。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