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打造创业富民的“金名片”

——新昌发展茶产业纪实(上)

  本报记者 袁 卫
  新昌是“中国名茶之乡”,产茶已有1500年的历史。近年来,新昌以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名茶生产,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龙头、质量为基础的品牌茶业之路,广大山区群众受益匪浅,新昌也一举成为全国茶叶标准化示范县、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和浙江省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
一棵茶树改变一个村的命运
  从新昌县城出发,沿着铺着柏油路面的盘山公路前行,就来到了位于与东阳、嵊州、磐安交界的新昌县镜屏乡外婆坑村。青山秀水中,一条蜿蜒的小溪穿村而过,村中民居错落有致,道路平坦,绿树成荫,路灯成排,人们如同来到了李白《山中问答》诗句中的迷人意境:“桃花流水穴目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谁敢相信,几年前这里却是“八十炉灶四十光(棍),有女不嫁外婆坑,三餐吃着玉米羹,缺钱缺粮缺媳妇”。“是大佛龙井改变了外婆坑村的命运。”村干部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外婆坑人就制定了发展名优茶生产的目标。他们开辟荒山,引进良种茶树,并组织村民开展名茶炒制技术培训,让茶叶由“圆”到“扁”,身价倍增。他们又成立了有机茶合作社,对茶叶实行统一采摘、统一收购、统一炒制、统一销售,至2005年实现了100%村民入股。而后,他们建成了有机茶加工厂,打出了“外婆坑”大佛龙井品牌,目前已成功打入了杭州、上海等地超市。
  据了解,目前该村的有线电视、电话、自来水入户率都已达到100%,家家用上了燃气,卫生厕所入户率达60%,村民人均收入目前从1990年的192元提高到6000多元,其中70%以上来自茶叶。
  新闻背景 由于山多地少,自然条件较差,新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仍是全省贫困县之一。为尽快脱贫致富,新昌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将主要目标锁定在发展茶产业上,出台《关于加快茶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鼓励农民发展名茶生产,得到了山区农民的积极响应。目前,该县已拥有茶园面积10.5万亩,茶园面积在6000亩以上的乡镇就有10个,2006年茶叶总产量达到5220吨,产值3.73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3380吨,产值3.6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来自茶叶。
一个品牌成为一个县的名片
  说起新昌茶叶,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品牌:大佛龙井。正是和境内“江南第一大佛”的“联姻”,进一步拓宽了新昌茶叶品牌发展道路。
  一提起“大佛龙井”近几年获得的荣耀,新昌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徐良平一脸的自豪:短短十几年间,大佛龙井已经获得了浙江省十大名茶、全国农业名牌产品、省农业品牌产品等殊荣,并50多次获国际国内名茶评比金奖,“大佛”证明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大佛龙井”还成了馈赠外国元首的礼品之一,至今已被荷兰、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元首所接受。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品牌的发展,吸引了众多知名茶叶加工、销售企业的加盟。新昌县农业局茶叶总站站长孙利育告诉记者,北京老舍茶馆已与新昌沃洲茶业签订了生产合作协议;中国第一茶叶企业天福茶业集团也在新昌成立了浙江天福茶业有限公司,茶制品加工项目即将落户新昌高新园区。
  “茶叶是新昌农业的第一大产业,大佛龙井更是新昌的一张金名片。”徐良平如是说。记者试着在“百度”上输入“大佛龙井”字样,居然找出了9万多条相关条目,其知名度可见一斑。
  新闻背景 大佛龙井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发展,离不开新昌人超前的品牌意识和出色的营销策略。1994年,新昌县组织“中国名茶之乡”的申报,并获得了农业部的命名;1995年春,县政府特意在北京举办了中国名茶之乡展示会,“县长带着农民闯市场”一时传为佳话;1996年,新昌首届国际茶文化节暨第五届西湖国际茶会在杭州成功举办;1999年,山东济南大佛龙井茶文化活动受到了各方好评;2003年的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闭幕式暨大佛龙井之春文艺晚会和2004年的北京老舍茶馆——大佛龙井茶文化活动等茶事活动,大大提升了大佛龙井品牌的知名度,有力拓展了全国的消费市场。“政府搭台,文化为媒”,新昌县政府历年来已先后组织举办了上百场多层次、多地域、多形式的茶叶展示展销活动。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的专项经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