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是指中国农村中不脱产的基层卫生人员,这个词1968年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随后流行于全国,鼎盛时赤脚医生人数在100万以上。
毛泽东大发雷霆
1965年,毛泽东接到卫生部关于农村医疗现状的报告后大发脾气:“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工作,而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生,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认为,毛泽东的态度是对一组数字的反应:“1965年,中国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了75%。”
为了改变农民缺医少药的局面,1965年之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各种方案并加以实行。尤其是临时组建下乡巡诊的医疗队最为常见。这些医疗队有的来自城市和县城,有的出自镇一级的卫生院或者联合诊所,有的则是以“土改”或“四清”工作队的名义下乡,但并未真正解决亟须解决的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
“神医有三个好处”
1958年,毛泽东曾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毛泽东召见卫生部长钱信忠等人,讨论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事宜。谈话中,毛泽东说,乡村“神医”有三个好处:“神药”(指中药)它保险,不会害人,没有毒;第二个好处是省钱,几个铜板就可以了;第三是给病人精神安慰,病也就好了”。
这时候,“毛泽东考虑最多的仍是‘中医’的位置。他心里很清楚,中国乡村医疗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绝大多数民众长期认可的医疗资源。”杨念群认为,这种资源不可能是西医,因为在毛泽东看来,西医只为城市中占15%的“老爷”服务,而农民最相信的仍然是中医。1965年那次后来被称作“六二六指示”的讲话,被认为是赤脚医生的理论基础。
成本最重要
实际上,毛泽东念念不忘要将1949年之后仍受贬抑的中医整合进新制度,成本是重要原因。根据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建立不脱产的卫生员制度迅速进入中央政府的议程,而“不脱产的卫生员”也即后来的赤脚医生在医疗活动中,大量使用了成本低廉的中医中药。“成本问题解决了,农民的医疗需求就可以满足 。”杨念群认为,这不是医疗资源分配在城乡之间绝对平衡,而是指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并且达到了一般意义的平等。
不管今人如何评价历史和人物,杨念群说,“通过吸纳中医,创设赤脚医生制度,为中国几亿分散的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这是一个事实。”多年后,在评价中国医疗体制变革的历史时,赤脚医生更是常常被提起。 (摘自《燕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