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省高青县赵店镇的李学梅喜气洋洋地为自家的粮食“乔迁新居”,今后她不用再担心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在储存中遇上霉变、鼠咬、虫蛀等问题了,国家提供补贴的新型科技储粮仓为她彻底解除了储粮之忧。
李学梅等赵店镇农户是国家刚刚启动的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工程的第一批受益者。在这项工程的背后,是我国农户储粮大量损耗的巨大漏洞。
据国家粮食局测算,长期以来,我国有60%多的粮食储藏在农户家中。由于农户储粮装具简陋、储粮技术水平低,农户储粮损失大,平均损失为5%至8%。全国每年因此损失粮食约110亿公斤至175亿公斤,经济损失近200亿元。
农户储粮损耗巨大的问题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从今年11月份起,我国启动了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试点工程,初定的总体目标是: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为全国24个省 (区)500万户改善储粮条件,并通过示范效应影响全国,每年减少粮食损失55亿公斤左右,减少损失80多亿元。
解决农户储粮的技术已不是难题,目前主要的制约因素在于技术推广和资金投入。国家粮食局有关人士介绍,按平均每户投资600元计算,500万户共需资金30亿元。最近,国家发改委已投资600万元,首先在辽宁、四川、山东三省进行农户储粮专项试点工作,计划通过这三省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明确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和国家补贴标准、资金拨付方式等问题。
(摘自《经济参考报》王汝堂董振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