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周刊

心理救援在灾区展开

汶川地震后,很多被营救出来的孩子表情麻木、迟滞,似乎对外界失

  去反应能力,这种状态同样表现在一些幸存的成年人身上。心理学专家向全社会提出了“科学”、“理性”地进行心理救援的呼吁。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放飞手中的纸飞机。”5月20日,在新老师的带领下,105位来自受灾严重地区的同学们,将手中小小的纸飞机高高地抛向蓝天。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放飞”游戏,其实是在给这些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孩子们做心理治疗。
  汶川地震后,加强对受灾群众,尤其是儿童进行心理创伤干预,已日渐受到重视。据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时堪介绍,灾后的心理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应激阶段,涵盖了灾难发生和之后很短一些时间;第二个阶段是灾后阶段,一般是灾后几天到几周之内;第三个阶段是恢复和重建阶段,这个阶段可能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其中,第二阶段的危机心理干预最为紧迫、最为重要。
  中科院心理所所长张侃预计,本次汶川地震中直接和间接受到心理伤害的群众及救灾人员将不少于50万人,有些人会留下长期的心理问题。当务之急是给灾区群众观看救援光盘和励志向上的电视剧,如《亮剑》、《金婚》,或者农村种养技术等。
  目前,中科院心理所已制定了5年的研究计划。同时,中科院心理所还希望能在受灾地区建立灾害心理干预基地,组织培训当地专业人才为灾后重建提供长期心理援助。
(摘自《人民日报》、《扬子晚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