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3版:创业典型

看,他们是这样创业的

项春燕:让豆腐皮香飘四海

  •   项春燕从买卖豆腐皮的小商贩做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不但办起了流水作业的豆腐皮生产企业,让浦江豆腐皮有了身份,走上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老百姓的餐桌,原来深居浦江无人识的土特产还穿上了印有英文说明的“外套”,漂洋过海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10多个国家。
      项春燕从小就喜欢吃豆腐皮,现在,她的早餐常常是一碗豆腐皮鸡蛋汤。不过,10多年前,项春燕刚开始与豆腐皮打交道却是迫于生计。那是1991年,身为家中长女的她为了分担家庭重担,挨家挨户收购豆腐皮拿到杭州、上海农副产品市场去卖。浦江豆腐皮很受当地居民喜爱,但项春燕那时却常常赚不到钱。因为,散装的豆腐皮很难保存和运输,一大捆豆腐皮运到杭州,太干了容易碎,太潮了要长霉,一碎一霉就卖不出去了。冬天还好些,豆腐皮的保质期有七八天,夏天保质期只有两三天,一旦卖不及时就要亏钱。几次吃亏后,项春燕想了个办法,将豆腐皮用塑料袋半斤一包地装起来。这一改变,让项春燕尝到了甜头,自然晾干的豆腐皮经包装后能保持不软不硬,运输时也不容易碎,卖相好看了,更卫生了,保质期也延长了。东西好,回头客越来越多,常有人问项春燕,这豆腐皮超市里有没有卖?听者有心,产品进超市得有自己的品牌,项春燕想到了组建公司。1995年,公司应运而生,项春燕还注册了商标,细心的她还在新包装上印上了豆腐皮炒、煮、煎、炸等食用方法。果然,有了身份后的豆腐皮更受欢迎了,还打进了上海、南京、北京等大市场,并走出了国门。
      产品出口后,项春燕遇到了新挑战。通过家庭作坊收购豆腐皮,货源不稳定不说,各家各户的豆腐皮厚薄、干湿不一,质量和卫生很难保证,产品出口受到了制约。项春燕审时度势,决定建厂房自己生产豆腐皮,这一次,项春燕使浦江豆腐皮制作从传统的手工操作走上了车间式流水线生产的道路,产品质量有了保证,项春燕的豆腐皮也越销越远,如今,她的豆腐皮50%出口国外。成功地走过创业三部曲后,项春燕迎来了事业的春天,今年“三八”妇女节,她还捧得了“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的奖杯。
    (邢少红张根庆)
    项春燕(左二)在车间检查生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