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3版:创业典型

何幼定:菇棚里淘金

  •   在上虞市长塘镇桃花源景区的一条叉路口,一个个形似草垛的大棚非常惹人眼,这就是何幼定的蘑菇房。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肯定不敢相信经营这蘑菇种植的何幼定竟是一位盲人。
    选择蘑菇种植,就因为种的人少
    “以前从未种过蘑菇,但我想在我们这一带还没人种,如果种成功了,效益肯定不错。”这是何幼定选择种蘑菇的初衷。
      今年40多岁的何幼定,靠做小本生意积累了一点资金。近年来,他听说上虞实施北菜南移工程,加上长塘何家娄村里土地充裕,劳动力多,就与妻子萌生了包田种地的想法,并选择种蘑菇。
      打定主意后,何幼定与妻子在2006年底便忙开了,搭棚、收稻草、集瓶子,第二年7月专程从杭州引进300瓶蘑菇母种。
    万只盐水瓶消毒接种,却一无所获
      这些准备工作说说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锁碎。搭棚所需的50万斤毛竹、50万斤稻草,接种的1万只盐水瓶,除了毛竹还算富余,其他都是辗转各地收集而来的。
      何幼定说,种蘑菇的稻草很有讲究,必须是新鲜干净干燥的晚稻草。虽说稻草每斤只有二毛三,但人工每户收收只有一二百斤,成本就高了。
      稻草难收,盐水瓶也是这样,都是四处托人从医院里收来的。而且最苦的是每只瓶消毒需20小时。“200多只瓶一锅,烧12小时焐8小时,万把只瓶我们单消毒就花了半个多月,而且是连日连夜,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但付出与回报却不成正比,就在一切辛勤准备后,接种却遭遇菌丝出绿花而宣告失败。
    请专家传授技艺,终获成功
      第一次接种失败,何幼定夫妇直接损失13万元。“当时已没有退路,种蘑菇通过银行贷款15万元,又向亲朋好友借了20万元,只有成功才有出路。”
      抱着这种信念,何幼定夫妇径直向省农科院专家请教。专家得知何幼定的情况后,很受感动,当即为他分析失败的原因,初步结论是盐水瓶里残留的化学物质干扰生长。
      第二次接种,何幼定十分小心,特意邀请了省农科院的两位专家作现场指导,并购置了蘑菇接种瓶。
      去年9月初接种后,何幼定夫妇每天像盼着孩子出生一样期待着,他妻子更是天天钻在蘑菇房里察看温度,因为温度须保持在25-28摄氏度之间才有利于生长。一天晚上,空调因电压低打不起,蘑菇房内温度达36摄氏度,何幼定半夜起来,赶到东关五里牌冰厂买冰,才让温度降了下来。
      11月14日这天,何幼定的妻子像往常一样去蘑菇房察看,突然她发现蘑菇床上钻出了细细的小白点,有如黑夜里闪烁的星星。“蘑菇长出来了,成功了!”妻子开心地叫喊声,让何幼定如释重负,这天晚上,他高兴地多喝了一瓶老酒。“记得第一天采收了91斤蘑菇,是在长塘市场卖的,每斤价格是7元,获得了第一笔收入。”后来第二天,第三天……蘑菇一天比一天多,到第四天就采收了1000多斤。
    包田扩基地,要把产业做大
    “元旦前后,蘑菇每斤涨到10元。我们种植信心更高了。”何幼定称,“蘑菇这东西主要是采收期长,一般从11月采收,可采到第二年5月!”
      蘑菇种植成功后,何幼定一下子有了底气。今年2月初,他偶然听说村民们出外打工,不少田抛荒了,挺可惜,于是又承包了87亩田,准备再搭一个15万尺的蘑菇棚。 (宋彦佩王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