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素君
编者按:
依托科技发展,加快运用科研成果提高粮食单产,是激发粮农积极性,确保完成全省粮食生产任务,保障我省粮食安全的一条有效措施。最近,在省政府参事室会同省农业厅有关人士呈送的“关于在我省加快推广超级稻的建议”上,省委书记赵洪祝批示:“浙江的耕地有限,采取选用优良品种,走提高单产之路是重要的保粮食总产的途径之一。推广超级稻的建议值得好好研究。”现将该建议的主要内容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稻米乃我省城乡居民的主食。对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的我省来说,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粮食产量,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粮食生产任务,除要稳定粮田面积,出台扶持、激励等政策措施外,依托科技,提高单产,加快超级稻在我省的推广,是保障我省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据统计,去年我省10个超级稻生产示范项目县平均亩产538公斤,比非项目县亩增产64公斤,增13.5%。其中29个百亩核心区,平均亩产635公斤,比非项目区亩增产151公斤,增31.2%。我省超级稻推广已打下良好基础,要加快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引导农民选用超级稻品种。2005-2007年,全国通过认定的超级稻品种有61个。目前,我省种植的超级稻品种主要有:中浙优1号、甬优6号、两优培九、 协优9308、Ⅱ优7954、国稻1号、中早22等。新闻媒体要加强对超级稻品种特性、适宜区域等内容的宣传,积极引导农民种植推广超级稻。
其次,推广超级稻生产技术。良种配良法,不同超级稻品种有不同的栽培技术要求。要加强农科教部门之间的协作,以及栽培、植保、土肥、农机等专业之间的配合,综合集成配套生产技术,制定各超级稻生产技术规程,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第三,开展典型示范。结合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实施,发挥首席专家、责任农技员的作用,培育超级稻示范点和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点和科技示范户的样板作用,形成以户带户、以户促村、辐射周边的局面,实现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的目标,有效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四,进一步加强超级稻生产技术研究。
在推广超级稻旱育秧、强化栽培等成熟技术的前题下,要进一步加强省工省力、机械化作业、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研究,突破现有基础条件下种植超级稻的技术要点,挖掘增产潜力。
(作者单位:省农业厅科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