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贩销大户安上“顺风耳”

  见
习记者
俞清
  这些年来,奉化县溪口镇溪口一村贩销大户蒋华东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都要打开农民信箱看看购销信息。“现在我网上做的生意可不少。前几天,丽水一个客户从网上看到我的信息,就从我这儿买走了4000公斤芋艿。”蒋华东说,“信息畅通,等于给咱购销大户安上了‘顺风耳朵千里眼’。”近几年,他利用农民信箱网发布奉化芋艿、春笋、青梅等供求信息,每年推销的农产品达500万吨。
  今年53岁的蒋华东,从1982年起从事贩销行业,至今已有26个年头。他刚开始做贩销户时,因为信息比较闭塞,报纸、广播上也很少报道市场信息,生意很难做。有一年,他从广播里听到无锡发洪水,因没有更多的信息,只得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收了十几车冬瓜和西瓜运过去,结果很快争购一空。他现在回忆起来,如果当时通信比较发达,他敢再多收购经销50车。
  做生意要靠业务联络,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打个电话要跑到镇上的电信局不说,电话还不一定打得通。“从奉化打个电话给慈溪的客户,要半天时间才打通,再加上路上来回的时间,打个电话就要耗费一天。做生意哪里经得起这样的耽搁?”蒋华东说,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信息沟通不及时而错过了生意。(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1989年,蒋华东在村里第一批装上了家庭电话。他还印了人生第一张名片:“我把家里电话和要收购的农产品印在名片上,在收购时把名片发出去。”这架家庭电话给蒋华东带来了不少便利,每到农忙时节他就用家里的电话联系购销事宜。但是,“我是跑购销的,不能总在家里守着电话,又不能抱着电话机走,客户来了电话接不到还是白搭。”
  1990年,蒋华东给他的客户们发了一张新名片,上面多了一个号码:9036187。原来,他花1.6万元买了一部模拟机——也就是大家俗称“大哥大”的砖头机。“有了这个‘砖头机’就方便多了,无论我到那里,我都能接电话、打电话了。”此后,蒋华东雇了20多个代收工,请他们在绍兴、上海、南京到处跑,一有问题就打蒋华东的“大哥大”,由于沟通及时,购销生意也越做越大,最多一天可收购农产品5万多吨。但“砖头机”也逐渐暴露出不足来;“个头太大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到1997年,蒋华东就换了现在的手机:“你看它小小巧巧的,一点不碍事,通讯发达后话费也降下来了。”
  蒋华东没想到更方便的事情还在后头。2005年,宁波市政府奖给蒋华东一台电脑,并为他注册了浙江农民信箱,通过培训他成了第一批农民信箱的用户。“这下可好了,我可以在家里看各地信息,再把销售信息和联系电话挂出去,在电话里谈好价格和数量,东西托运过去,生意就做成了。每年我通过农民信箱销售的芋艿头就有10万吨左右。”现在,他出去联络客户,底气更足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