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茹
宁波历来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近年来,该市借助特有的区位、物产和经营优势,紧紧抓住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创业创新,外向型农业快速发展。2007年,宁波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000多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面对如此骄人成绩,宁波市农业局局长鲍尧品在深感欣慰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高产、优质、生态、高效、安全的特色现代农业。”
在宁波,以优势产业集聚为方式的农业外向型生产格局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蔬菜瓜果、水产品、竹笋、茶叶等9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带和创汇蔬菜、林特花卉等4大产业带。到2010年,该市要建立百个万亩以上的产业基地,特别是通过粮食功能区建设,使粮食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80万亩。鲍尧品说,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兼顾,用创新的思维打造高效农业,不仅要加快土地的吸纳和经营,还要积极探索慈溪、余姚等地正在尝试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示范村、企村结对等载体,创建与农民联结的平台。
为使更多的农业出口企业近距离学到国外的先进加工技术,该市频频邀请国内外专家对农民进行“面对面”培训。鲍尧品介绍说,如今,宁波的农产品出口已从原料为主逐步向浓缩、干制、提纯等深加工出口转变。今年1至8月,宁波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达5.0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4%,并出现了以慈溪创汇蔬菜、余姚榨菜和畜禽、鄞州蔺草、宁海茶叶等为主的出口加工基地雏形。仅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已引进近30条生产流水线,生产冷冻、脱水、浓缩等8大类200余种产品,产品直销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加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将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纳入以外向型农业为主导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抢占国际市场。”鲍尧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