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面对“问题奶”,何必走极端?

  在问题奶曝光数月之后,“三聚氰胺”飓风依然肆掠,它波及的范围远远超过实际危害范围,逐渐演变成一场社会心理危机。
  近日来,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各地销毁问题奶的“盛况”,液态奶直接倒进河中,奶粉就地烧毁。这种赶尽杀绝的处理方式消耗了大量的社会物力、精力,还可能给社会带来污染。紧逼之下,一些不法商人偷梁换柱,绞尽脑汁将问题奶重新包装出售,使查禁“问题奶”的努力付诸东流。
  走极端的还有消费者。“问题奶”曝光之后,民众一边倒的支持进口奶粉、外资品牌。这种对国货“一刀切”的粗暴抗拒心理,几乎让正处于困境之中的中国乳业失去了喘息的机会。
  或许这正是中国市场的不成熟之处。质量监管还没有全方位、全时段的发挥应有效应;企业盲目扩张,以品质换钞票,在短暂的利益面前失去了良知与理性;而民众则对前两者都失去了信心,他们唯一能选择的武器是拒绝相信、拒绝购买。
  问题奶之毒,就在于它无情地暴露了食品领域这种恶性循环的“黑色三角”关系。因此,当前对待“问题奶”,大家不妨都冷静些。我们真正要从中反思的,是要长久赖以信任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
(据南方网 尚峰/文2008年11月5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