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玉立的身姿,戴个小白帽,顾盼生辉——这就是江山人为你奉上的第一道菜:江山白菇。
在江山,可别小看了这个看似柔弱的“白姑娘”,它可是江山农业的“白领丽人”、“龙头老大”。目前,江山市有400多个村、1.6万多人直接从事白菇种植,工厂化种菇达到27家,全市年种植白菇近2.5亿袋,占该市食用菌栽培总量的80%,去年实现产值7.5亿元。
时光倒退十多年,江山市的食用菌产业可没有今天的这般风光,产业没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年栽培量也始终突破不了1000万袋。这位“白领丽人”的出生和成长,浸透了江山几任领导人和食用菌技术人员的心血。
1987年,江山市委、市政府针对当时该市食用菌栽培品种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商品性低的实际,组织江山市农科所科技人员开展了白色金针菇的品种选育工作。经过8年艰苦的筛选、驯化和选育,终于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色金针菇品种,并于1996年被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为“江山白菇”。从此,江山市食用菌产业进入了“江山白菇”时代。
江山白菇是白色金针菇品系里的名优品种,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须的氨基酸,还含有铁、磷、钙、镁、钾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C、维生素B,口感脆嫩、粘滑,既有蘑菇的鲜美,又有银耳的嫩滑,兼具保健和药用价值,在日本被称为“一休菇”和“增智菇”。
为推进产业发展,江山人像培育自己儿女一样,对白菇产业呵护有加。2001年,江山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江山白菇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大对种植户、种植园区、加工出口企业的扶持奖励力度;2004年,江山市开始引导当地工商业主进行工厂化种植白菇,促进江山白菇产业向基地化、园区化、规模化和工厂化方向发展;2005年,江山市将食用菌产业列入该市“六六”产业工程,指定一名市委常委牵头主抓;2007年,该市又将食用菌明确为农业第一大产业,并先后召开三次全市性专题工作会议进行研究部署。
原先在当地一家食用菌研究机构当技术人员的黄彤根,经过短短5年,已成为一个年工厂化种植白菇100多万袋、年收入近50万元的白菇种植大户。“没有市场效益,我不可能自己出来做;没有政府的扶持,我这几年发展就没有这么快。去年我就贷了50万元扩建厂房,政府贴息补助,给我减轻了不少压力。”这个农民用朴实的话语对记者说。